□吳淼生
在今天的南通開發區小海鎮和通州區張芝山、姜灶三鎮交界的姜張公路旁有個沒落的小鎮——大圩鎮,大圩鎮最東頭有所小學——廟橋小學。雖然該校撤并已經十幾年,但在革命戰爭年代所作過的貢獻,在通海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廟橋小學創辦于民國二年(1913),這個地方到附近幾個鎮姜灶、小海、張芝山、三圩頭都有七八里十來里地。清中后期大圩鎮的陳家出過一個舉人,那個舉人辦過私塾,廟橋小學就在陳家私塾的基礎上辦起來的,剛開始就在廟橋河邊的城隍廟里。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在那教書的基本上都是共產黨員,他們以教書為掩護,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發展黨組織。南通縣文教科長江一帆烈士也曾經在那教書,顧紹曾、駱化、陳潤東、陳占祥等烈士都是從廟橋小學走出去的革命者。那時學校一邊上課,一邊派幾個學生在學校南邊糖坊頭站崗放哨,發現敵情以投擲泥塊為暗號。
解放前后一段時間,除了鄉鎮上有完小外,農村只有高小,而廟橋小學是特例,解放前就有了高小,甚至辦過中學。
1942年,為了適應當地斗爭形勢的需要,姜灶鎮的復旦大學畢業生樊伯平先生根據通海行署指示,于姜灶西南、張芝山北、小海東的三鄉鎮的邊界地區,借用廟橋小學部分校舍和張盛裕雜貨店酒店部分房屋,以地方人士名義創辦一所中學,命名為通州中學,引用沈燕謀在上海創辦的“通州中學”的校印,校長仍是沈燕謀,樊伯平任校務主任,教師有江一帆、邵志沖、顧昌祖、陸師友等,開設三個初中班。學校堅持抗日民主教育,教師工作認真,學生學習勤奮。1943年,反“清鄉”斗爭形勢日益惡化,通州中學停辦,樊伯平與邵志沖同去川港孝思中學任教。
廟橋小學早期校長查考無據,解放前校長有李成仁、彭龍仁、王信元,解放后有施偉、倪亞民、孫立賢、柏漢興、陸志元等。王信元是解放戰爭時期任校長的,解放后大家才知道他是我地下黨。他白天負責學校工作和授課,空閑之余搜集情報,晚上和黨組織聯系,解放后王信元在上海南匯糧食系統工作。施偉解放后任校長,三圩頭人。解放后,廟橋校建了南通縣第一批校舍。施校長處處精打細算,多少木料磚頭石灰,甚至幾只椽子釘,攔檐釘,踏腳木釘都計算清楚。孫立賢校長是小海鎮上人,他服從組織安排,夫婦二人到校任教,為了不影響教育,家里請了人帶小孩。有一年正月十四開學,漫天大雪,開學就是命令,他踩著沒膝深的積雪,步行十幾里路趕到學校。陸志元校長是教師世家,他的曾祖、祖父、叔叔、堂妹、女兒都是教師。
廟橋校不僅戰爭年代人才輩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英模涌現,人才濟濟。1960年6月5日,青年教師王建芳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科教文衛群英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的接見。1985年,廟橋校畢業的施洪平在老山前線光榮犧牲,被追記三等功。福建省教育廳長朱永康,解放軍空一師師長董維強大校,通大附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董漢宣等等都是廟橋校畢業的優秀人才。
廟橋小學2005年9月撤并到朝陽小學,曾經的廟橋小學雖然是一座鄉村小學,但是她走過的革命風雨歷程不會隨著她的消失而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