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蘭亭序》何以成“天下第一行書”
多年前,本人曾撰《蘭亭集序何以成“天下第一行書”》一文發表,說了三個原因:雅俗共賞的書法美;洞達清逸的文學美;唐太宗李世民對此帖至死不渝的愛。最近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寫出來作為補充:
序的文學價值。據《世說新語》記載,當時有人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與石崇的《金谷詩序》相比,王羲之聞聽后甚有欣色。說明當時士人對該序的文學價值已經有了廣泛的認同和關注。序文從修禊地的風物之美、人物之盛寫起,最后寫到生死之痛,今昔同悲:“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此,序文已由風景散文、抒情散文而變為哲理性散文。作者所抒之情,已非私人一己的主觀之情,而是世人的共有之情、客觀之情,因此更能引起廣泛的共鳴,為它后來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書法價值。王羲之有不少著名的行書帖,如《喪亂帖》《平安帖》《奉橘帖》等,若單論藝術高度,有的恐怕要在《蘭亭序》之上,但以上諸帖,影響都不如《蘭亭序》。這是什么原因?一是以上諸帖都為私人信件,所述事項也盡為私人性質,所以不能引起廣泛的共感。二是字數偏少,體量過小。“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第三行書”蘇東坡《黃州寒食帖》,都不是寥寥數語的小品。第三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蘭亭序》屬行楷書,這種書體的寫法與風格在王羲之的其他書札中也經常出現,如《永興帖》《極寒帖》《建安帖》《追尋帖》等,但在這些帖中,王羲之都沒有保持住純一的風格,寫著寫著便隨興發揮,摻雜進了行草或草書,《蘭亭序》則自始至終保持著一致。王羲之的這類行楷書,從當時的審美效果看,應該比他的行草書、草書更顯新美。《蘭亭序》有28行, 323字,站在書法作品的角度看,可謂洋洋大觀的巨作,怎能不令人頂禮折服?再有,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正是書法迅速發展變革時期,在他之前,幾乎沒有需要超越的書法大師,對他而言,也就沒有多少程式和桎梏需要打破,這一點就像莎士比亞之于詩歌。王羲之的一招一式,盡可為萬世師法。更何況,《蘭亭序》在藝術上也確實是集大成、開新風,筆墨、章法若有神助。它若稱第二,哪個帖又敢稱第一?
品味的形成
有一句拉丁語說:“口味的事無可爭辯。”康德認為品味判斷是“主觀的”。個體文化品味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作者自身,其次是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再其次是各類批評家(包括各類握有話語權的評委、文化官員),再就是讀者(買家)。一個人鑒賞藝術的品味,幾乎可以等同于他為人的品味。世人喜歡拿后三個因素作為自己“墮落”的借口,此三者實質上都是外因。
畫蘭
辛丑仲夏題蘭花冊:
“吾家有蘭數盆,清水而外,吾未曾顧及其余。近半月,見其黃瘦日甚,懨懨欲病。少陽光耶?少通風耶?移之于寢室陽臺,令其與吾共起臥,朝迎旭日,暮浴清風。數日后,葉色碧壯油亮,欣欣然若有情。一晨醒來,以未及戴眼鏡故,見蘭影朦朧,仿佛芥子園。援筆圖之,初則矜莊,繼則簡豁,終乃狂放如畫者也。”
我很少作畫,尤少畫蘭,因此可用“生疏”兩字來概括。現述畫蘭過程如下:開始三幅,雖有意舍形悅影,然意識中仍努力體現實物情狀。至第四、五幅時,方思刪繁就簡,以期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第六幅,左側極簡,僅為主葉三片,中右側極繁,仿佛圖貌真實。作第七、第八幅時,情緒已經上來,空諸一切,眼中亦無蘭,任心所運,振筆直遂。第七幅筆墨狼藉,寫野生蘭瘋長之狀;第八幅憑空生數石,寫蘭于山際野壑幽放自馥。一時間,蘭耶?畫耶?畫者耶?吾不自知。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實境》)
舞蹈精神
徐渭書法有極強的舞蹈性,無論是行草,狂草,還是他的行楷書,故其書作在蒼勁潑辣中有姿媚躍出,獨秉一種風流氣骨。此亦有因也。中國之書、畫、戲劇有一共同特點,即里面都貫穿著音樂精神——舞蹈精神。徐渭于書、畫、戲劇三藝術之造詣都登峰造極,舞蹈精神早已深入其骨髓,他深知“舞”之于書、畫、戲劇諸藝術的重要性——舞“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究竟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征。”(宗白華語)
內力
詩文書畫都有內力。內力非由技巧訓練而來。
內力是心力,是“真力彌漫”之“真力”。內力由作者所經歷的各種人生境界而來。屈原、李白、杜甫的詩;蘇軾、徐渭的書畫;國外則有荷馬、歌德的詩;凡·高、米勒的畫,無不內力沛然,突破“小我”,走向“大我”,為宇宙自然之代言。內力是深刻、廣大、壯碩、老健、豐滿的藝術精神,是屢挫屢起,歷劫而不棄的對人生的癡情,反映在藝術作品中,是堅韌理智、豐富熱烈、決然而又超拔的反抗。
特性
書法家應該具備兩個素質:一是易感的詩情詩性,二是隨機應變的能力。
俱忘
與其說書法是毛筆在紙上的舞蹈,毋寧說這是書家心靈的舞蹈。書家在全身心投入創作時是不會在意自己所使用的工具的,毛筆是書家手指的延伸,“十指連心”,此時此刻,筆即是手,手即是心,心與筆既相連相生,又兩者俱忘。
吳冠中的畫
吳冠中的畫是大雕如樸,大簡之美,以極少的筆墨,包孕無窮。在他所攝取的一景一瞬中,可窺人世大千,可見古往今來。唐代張旭的大草,與之相似。
專業保障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雕刻家、畫家應該受哪些科目訓練是有共識的,計有10個:文法、透視、幾何、歷史、哲學、解剖、醫學、設計原理、天文學、數學。藝術與想象有文化和科學作為雙翅,這是何等華偉壯麗的一種氣象啊!它們是文藝復興的“專業保障”。
眼下
眼下的藝術創作迫切需要有一些新的突破,否則有愧于時代。
創作者們不能再安然地于前輩大師的作品中尋找冷菜剩飯,也不必盲目地投入時尚潮流的懷抱去尋求依靠,除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外,也可以從古代神話、民間藝術、現代科幻中得到啟發。寫畫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表達想象,即使一時不能被世人理解和接受,被人指責為荒誕無據,也要有信心靜默以待。人是不可能作出無端的想象的,總有現實的影子投射其中,存在即是合理,只要手法高超,完全可能成為杰作,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
速度
我們常依照古人的墨跡去揣測、想象他們揮毫時的情景,現代的則可以從大師大家們留下的音像資料中找到答案。據視頻,現代大家們的用筆速度快慢不等,以不快者居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輕松自如,似乎毫不費力。
古人的書寫速度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以為當快于視頻中的大多數現代名家,與其中快者相當,有以下幾個理由:一是文獻記載。即使刨去一定的夸張成分,速度也自不慢。二是實物分析。現代名家大家,凡書寫速度較慢的,沒有一個筆下能有古代大師們那種瀟灑不群的氣度風神。以較慢速度書寫,實為速度較快的“畫字”,必無法寫出包括漢簡在內諸如張旭、懷素、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一流大師的風采。三是心理因素。古人書寫多屬日常行為,有速度和量的要求,如果是文人雅集遣興,則當更不計工拙,行、草書的書寫速度或會更快于平日。現代人每動筆即作千秋想,又有市場意識夾雜其間,面對鏡頭,放慢速度,確保無虞,自然是最不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