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拋”消費的浪潮中,“低成本試錯”成為關鍵詞。
“我在朋友的推薦下到這家舞房上了一節體驗課。體驗過程中,我發現老師的教學風格很合我心意,舞房的整體氛圍也相當不錯,所以我就決定繼續留下來上課,到現在辦卡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4日晚,在位于崇川區鐘秀街道的某舞蹈工作室里,27歲的市民沈欣怡在上完女團舞課后,分享道,“如果不是最初的那節體驗課,我恐怕很難下定決心堅持學下去?!?/p>
這種“先體驗后決策”的模式正在消解傳統消費的“捆綁焦慮”。23歲的研一學生王梓軒就用3個月時間,通過單次課程體驗了滑板、攀巖、網球等6項運動,最終確定將攀巖作為長期愛好?!叭绻诿看螄L試新運動時就購買全套裝備、報長期班的話,可能早就放棄了,多嘗試、多試錯,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他感慨道。
“體驗課像安全網,讓年輕人敢大膽嘗試新領域?!毙睦韺W家指出,“次拋”消費的流行與當代青年的“成長型思維”密切相關?!爱斏鐣偁帀毫υ龃髸r,年輕人更需要通過多元嘗試確認自我價值。單次消費既滿足年輕人的探索欲,又控制了每次的試錯成本,相當于為其個人成長提供了‘緩沖帶’,所以會受到大家的追捧。”
不過,“次拋”體驗的低價“羊毛”并非都那么好薅。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低價體驗課基本上都僅限首次到店的新客使用,消費者到店前需要與商家預約,且只能購買使用一次。另外,還有一些商家限制了體驗課的使用時間,比如體驗券上會標注僅工作日可用、固定時間段可用等。有不少消費者在體驗后指出,部分商家在低價“引流”的背后隱藏著價格不透明、“刷好評”以及過度糾纏推銷等不良現象,這讓他們感到十分反感。
“商家應將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課程質量和服務水平上,憑借優質的內容和良好的體驗來留住消費者。”沈欣怡的一番話道出了消費者心聲,她也以親身經歷提醒消費者,在面對低價課程的誘惑時,也要多一分冷靜和理智,仔細甄別課程的真實價值,避免陷入消費陷阱。
本報記者陸薇 盧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