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數據增長反映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
據《解放日報》 今夏長三角電力負荷屢破歷史紀錄,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頻頻刷新用電負荷峰值紀錄。電力數據的攀升既體現出極端氣候的考驗,也揭示出產業發展的深層動能。在高端制造持續擴張、算力需求爆發增長之下,長三角的創新實踐正悄然重塑能源供應模式。
為保障今夏電力平穩供應,長三角三省一市做出多項努力。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江蘇今年全面完工13項迎峰度夏主網工程。另一方面,實現電力資源全國范圍優化配置,浙江今夏首次向全國七大區域購電,晚高峰最大外購電力達4340萬千瓦。
電力數據增長的背后,更反映了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研究表明,用電量的增長與產業的增加值有著明顯的正相關。
一個關于電力的指標則可以反映產業結構。單位GDP電耗用以表示生產單位GDP所需要的電量,根據2024年數據,上海每1萬元GDP需要消耗367.9千瓦時的電量,是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最低的耗電量,顯著低于730.3千瓦時每萬元的全國平均水平。
從這個指標來看上海單位GDP電耗較低,能用更少的能源創造更多的價值。證明了上海一方面正在擺脫以高能耗為代表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注重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江蘇作為工業強省,其619.5千瓦時每萬元的電耗也低于全國均值,證明其在高能耗的制造業基座上成功推進了產業升級與能效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指標并非越低越好。浙江的單位GDP電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其經濟增長對電力的需求更大,這與浙江經濟結構的發展息息相關。據國網浙江經研院分析,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業對電力需求越來越大,計算機、通信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也在加大,都導致了用電量的增速加快。
AI產業迅猛崛起,也帶來用電量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AI產業對算力的依賴程度極高,而算力或數據中心恰是耗電“大戶”。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浙江全省算力產業帶來的用電增長已超過20%。上海互聯網數據中心用電量占全市用電量比例從2020年約2.2%逐年提升至2024年的約2.7%。
據分析,2024年算力中心用電量超過1660億千瓦時。盡管目前算力中心用電量不足全社會用電量的2%,但其增速遠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之上。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對算力需求的預測,到2030年,我國算力中心用電或超7000億千瓦時,占社會用電量的5.3%。
為何算力電耗如此之高呢?當下,“萬卡集群”的算力中心正在加速落地,訓練AI大模型使用的主流算力芯片英偉達H100,一張最大功耗為700瓦,運行一小時就要耗電0.7度,遑論萬張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