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農人”盤活150多畝閑置蔬菜基地——
海安開發區(城東鎮)韓洋村“90后”青年申道峰,畢業后回到家鄉,扎根鄉土,憑著對土地的熱愛,盤活當地閑置土地資源,成為“新農人”。
韓洋村黨支部書記夏科斌說:“小申的到來,解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原華輝大棚蔬菜基地占地160多畝,因經營不善破產,導致周邊群眾土地流轉無法獲得相應收益,成為韓洋村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為盤活這片閑置土地,韓洋村“兩委”多方努力協調,2023年申道峰接手后,共投資約240萬元,成立海安運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注冊“韓小洋”品牌。
提及創業之初的艱難,申道峰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當時有多難。”由于原華輝大棚蔬菜基地部分土地擱荒了一段時間,土壤環境不是太好,加上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作物前期產量不是太好。但是面對困難,申道峰沒有放棄,迎難而上。他向書本學,向老師學,向實踐學,向市場學。就這樣,他逐漸掌握了生態農業的運作模式。
“目前番茄已經售罄。下一步,等田里拋秧結束,我們就著手準備種植草莓。”如今的海安運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位于韓洋村12組、13組,土地流轉面積153畝,其中小麥90畝,魚塘10畝,梨樹18畝。連棟大棚8個,占地面積32畝。普通大棚6個,占地面積3畝。
目前,普羅旺斯番茄、黃瓜、茄子等農產品已通過抖音、小紅書平臺上市銷售,實現畝均3萬元的產值。申道峰說,梨樹、橘子等目前還處于育苗階段,現在合作社著力開發草莓采摘項目,羊肚菌種植項目,圍爐煮茶、釣魚等農場休閑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談及打算,申道峰希望能夠將農場打造成實踐教學基地,日常為基層黨員、青年學生開展系列農業知識培訓、實踐操作指導等活動,打破傳統農業發展桎梏。他說:“家鄉幫助了我很多,以后我也想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他希望將來自己能夠利用這些年的所學,帶活一方經濟,用新技術、新思維改變家鄉的風貌,造福一方。本報通訊員 曹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