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該村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發揮黨小組的陣地平臺作用,讓機關干部、村干部、老黨員來講政策、聽民意、作疏導,黨員群眾共商議,切實將一些問題做到“日清日結”。
目前,頤生村第二“宅上黨小組”共有黨員23名,覆蓋9個村民小組、260戶村民。自6月份試點以來,頤生村第二“宅上黨小組”明確了政治引領、聯系群眾、整治環境、化解矛盾、塑造新風五項具體任務,通過黨員在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美化家園、攻堅克難、志愿服務、弘揚新風六個方面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帶動黨員身邊無雜音、無違法、無臟亂、無梗阻、無差評、無陋習,共建美麗家園、維護和諧環境。“23名黨員每人負責聯系周邊14戶農戶,把責任扛在肩上,帶領群眾一起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村經濟合作社副理事長曹丹介紹。
“試點工作通過進一步強化黨小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著力做深‘黨建+’文章,把‘宅上黨小組’建設融入鄉村治理、建設,推動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海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江華介紹,“宅上黨小組”圍繞政治引領“周習月講”,組織黨員群眾每周一次理論學習、每月一次微黨課宣講,讓黨的聲音入腦入心。圍繞村莊環境“三包一帶”,推動“共產黨員戶”帶頭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整治、示范先行”行動,帶動群眾共建美麗宜居家園。圍繞矛盾糾紛“日結日清”,引導黨員干部把好安全穩定“第一道關口”。圍繞文明鄉風“常塑常新”,引導黨員干部帶頭投身文明實踐,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和諧民風。
群眾放在心坎上
今年6月以來,海門區以“宅上黨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一戶十聯365”行動,每名黨員和村干部聯系10戶以上農戶,做好組織、教育、服務群眾工作,形成“黨員+群眾‘責任共同體’”21000多個。同時,建立健全“宅上黨小組”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工作制度,每天安排黨員輪值服務,打通鄉村匯民情、聽民意、議民事、惠民生的“最后一米”,將“宅上黨小組”建成聯系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微堡壘”。
“你在外面要保重,出門要戴好口罩啊……”在頤生村第二“宅上黨小組”的幫助下,村民邱俊發和在外打工的兒子通過頤生未來村視頻系統進行了視頻通話。
目前,頤生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這些老人普遍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該村“宅上黨小組”每天安排1名黨員值班服務,作為黨群服務的“微陣地”,提供視頻通話、車票代購、生活用品代購等各類便民服務,并為3戶“五保”人員安裝了“紅管家”緊急呼救系統,系統直通網格員的手機和第二黨小組組長家里,一旦發生突發狀況,可以確保第一時間實施報警、送診等救助措施。“他們為我們五保戶做了很多好事。只要村民需要他們,他們隨叫隨到。”五保戶張其忠對“宅上黨小組”贊不絕口。
“10-15分可兌換肥皂一塊,16-20分可兌換牙膏一條,50分以上可兌換健康體檢一次……”頤生村第二“宅上黨小組”設立“道德銀行”,把村民在美潔庭院、移風易俗、垃圾分類、公益奉獻、志愿服務等方面的表現量化成積分,存入各個家庭的賬戶,積分可從道德超市換取等值物品或者服務。今年1-7月份,第二“宅上黨小組”聯系的260戶村民累計獲道德積分22100分,平均每戶85分,道德積分量化獎勵激發了村民向上向善的良好風尚和強大力量。
面對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第五“宅上黨小組”的15名黨員主動在村里當起了志愿者,從早上5點堅守到半夜12點,沒有一個人喊累。“村級事務繁雜,‘宅上黨小組’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幫助村黨總支解決了很多問題。黨員和群眾的關系比以前更加緊密了。”孝威村黨總支書記、主任施翠華感嘆地說。
孝威村村民袁素芳說,成立“宅上黨小組”后,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黨就在身邊,“有困難找‘宅上黨小組’,老百姓更放心。”
本報記者 張燁 通訊員 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