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風
九月初的一個清晨,我意外接到體檢中心的電話,告知我的肺結節存在一些問題,建議盡快復查。放下電話,我心頭不由一沉。先生聽聞,面色也隨之凝重——難道肺癌找上門來了?
我仍抱著一絲僥幸:如今查出肺結節的人不在少數,我的運氣不會這么差吧?先生說:“這事可不能大意。”他翻出我去年的體檢報告,發現那時結節已有3—6mm。我立刻電話咨詢一名從醫的同學,得知肺結節若超過7mm便需重視,通常建議手術,且需做活檢進行病理分析才能確定良惡。做手術,那全家的生活節奏豈不要亂套了嗎?當夜我又向一個動過肺部手術的同學討教,越聽心里越發毛。
第二天,我在丈夫的陪同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趕到通大附院。嚴煜醫生看出我們的緊張,寬慰道:“先別自己嚇自己。現在很多人一聽說肺結節就恐慌,加上網絡上的片面宣傳,總以為肺結節就像定時炸彈,遲早會變成肺癌,非得盡快手術,其實是一種誤解。”他從案頭取出一份國際醫學期刊,告訴我們有研究顯示,肺結節中惡性的比例僅占5%。
嚴醫生從電腦系統中調出我近五年體檢的肺部影像,逐一比對,耐心講解:“你看,這個結節五年前就已經存在。”最終結論是,五年來結節形態、大小與質量均無明顯變化,暫時不需要手術。“你們可以放心了。”他說,“還有一個微小結節,基本判斷是炎癥。開些藥給你,三個月后再來復查。”
心中巨石終于落地,我們趁勢請教:“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有肺結節?”嚴醫生解釋,并非肺結節變多,而是影像技術日益進步,以往難以發現的微小結節如今已清晰可辨。
回家后,我們特意查詢了嚴煜醫生的資料,才知道他是通大附院胸心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多個醫學會職務,從醫以來成績斐然,實為業界翹楚。盡管他現在已年屆七旬,卻仍活躍于體檢門診,并孜孜以求,筆耕不輟,持續發表學術論文。案頭那疊中外文醫學雜志,是他專業追求的日常見證。
真沒想到,一個大專家對我這個素昧平生的求診者如此耐心親切。嚴煜醫生用專業與從容化解了我們的焦慮,也讓我們目睹了醫者仁心。
回家的路上,秋風送爽,馬路兩邊的行道樹綠蔭如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