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健
在南通的西北部,有一座被譽為長壽之鄉(xiāng)的詩意小城如皋。它就像一顆溫潤的明珠,鑲嵌在長江與黃海交匯的三角洲平原上,不僅擁有著如詩如畫的水鄉(xiāng)風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更是蓮湘舞這一獨特民間藝術的發(fā)源地。
稍上年紀的如皋人,誰不知道如皋的蓮湘舞?誰能忘記那激動人心的場面?當熟悉的節(jié)奏響起,“踢、噠,踢踢噠噠,踢、噠,踢踢噠噠……”這聲音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瞬間點亮了整個城市。老幼婦孺紛紛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蓮湘舞隊經(jīng)過的道路兩旁。一時間,歡笑聲、喝彩聲與清脆悅耳的打蓮湘聲交織在一起,在村鎮(zhèn)鄉(xiāng)野久久回蕩。
追溯蓮湘舞的起源,有一個令人唏噓的傳說。很久前,如皋有一位美麗的農(nóng)家女子,名叫蓮湘。因家境貧寒,她被賣給員外家為奴。員外見色起意,強納蓮湘為妾。不久,蓮湘為員外生下一子,卻被員外無情地趕出府門。若干年后,其子科舉及第,衣錦而歸,卻因家族隱瞞身世,不知自己的生母正流落街頭。隆冬時節(jié),天降大雪,衣衫襤褸的蓮湘手持一根嵌著銅錢的竹竿,邊敲邊唱,沿門乞討,那悲戚的歌聲傾訴著失子之痛和饑寒之苦,聞者無不潸然淚下。后人追懷孤苦無告的蓮湘,遂創(chuàng)作出了這別具風情的蓮湘舞,讓這段悲傷的故事以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流傳下來。
作為蓮湘舞發(fā)源地的如皋,這里的蓮湘舞有著獨特魅力。其舞具由一根或兩根一米多長的竹竿制成,人們精心削去兩端部分外殼,再用若干銅錢穿嵌其間,并系以彩綢。舞者舞動竹棒,或打擊地面,或碰撞兩臂,又或相互對碰,那清亮而有節(jié)奏的音響便隨之響起。隨著音響的節(jié)拍,舞者唱出應景捧場的蓮湘詞,或是流傳民間的小曲,構成了一個有聲有舞、有情有景的立體畫面。
蓮湘舞尤為注重手、眼、步的統(tǒng)一,整個舞蹈節(jié)奏明快,舞姿多彩,造型奇特。特別是雙棒出場的“拔棍扭斷腰”,舞者們身姿矯健,動作剛勁有力,竹棒在他們手中揮舞出一道道凌厲的弧線,其聲激越,舞姿酣暢淋漓,常常將蓮湘舞推向高潮。每到此時,觀者忘情動容,不少人甚至隨聲唱和,手舞足蹈,沉浸在這熱烈歡快的氛圍之中。
所謂“打蓮湘”,實際上以唱為主,以打為輔。它既可以由“旦、末”表演蓮湘劇,也可在花鼓中出現(xiàn)。如皋蓮湘舞最初為單棒,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斷吸收腰鼓、京劇亮相等動作技巧,逐步發(fā)展成單、雙棒相結合的完整群舞形式。
歲月悠悠,古老質(zhì)樸的蓮湘舞曾給如皋的市民百姓、鄉(xiāng)野之人帶來了無盡的慰藉與歡樂。1949年2月,如皋縣城二次解放后,如皋師范學校音樂教師楊冰、馬振賢在原有蓮湘舞動作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增加了轉(zhuǎn)打、對打、朗誦、快板等形式,并進一步發(fā)展了雙棒動作,在全校組織起了近百人的蓮湘隊伍。此后,但凡遇到各類慶典、游行,一隊隊打蓮湘者手持蓮湘棒,載歌載舞,成為活動中最亮麗的風景線,蓮湘舞也因此成為人們賞心悅目的節(jié)目之一,享譽大江南北。
在蘇北民間藝苑中,打蓮湘與跳馬夫是兩支分外艷麗奪目的奇葩。跳馬夫為男性群舞,帶有濃厚的宗教神話色彩,凝重而剛健;打蓮湘則男女皆宜,且更富世俗的民間風情,活潑而清新。它似乎更適于表現(xiàn)女性的嫵媚和少年的稚趣。從孩提時起,我的姐姐常常牽著我的手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中,去街頭觀看蓮湘舞表演。后來,我的兩個姐姐也分別加入了學校蓮湘隊。每逢蓮湘舞隊伍在街頭巡游,我都會睜大眼睛,在翻飛的彩綢和舞動的蓮湘棒中急切尋找姐姐的身影。當發(fā)現(xiàn)姐姐揮舞著蓮湘棒,身姿輕盈地跳躍、旋轉(zhuǎn),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時,我總是興奮不已,兩只手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節(jié)奏擺動,嘴里還不住地歡呼。那一幕幕充滿溫情與歡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深深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
如今,每逢春節(jié)等重大喜慶的日子,走在如皋的大街小巷,依然能看到蓮湘舞的身影。它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更是如皋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在龍游河畔廣袤的土地上,蓮湘舞的節(jié)奏依舊明快,新一代如皋人正踏著這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節(jié)拍,昂首闊步地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讓蓮湘舞這顆民間藝術的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