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本報訊 (記者陳靜)昨天上午,在崇川區(qū)北濠橋東村的靜業(yè)庵內,擁有20年歷史的南通風箏博物館經過重裝升級,正式煥新開館。升級后的博物館運用信息化手法與沉浸式體驗,全方位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板鷂風箏的文化內涵與精湛技藝,成為風箏愛好者的全新打卡地。
南通風箏博物館于2005年5月18日開館,以挖掘、研究風箏文化為宗旨,保護、傳承南通板鷂風箏技藝為主線,是長三角地區(qū)首家以風箏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原址位于南通市文化宮一樓,2011年搬至靜業(yè)庵內。2023年,借助靜業(yè)庵文物保護修繕的契機,博物館同步啟動了展陳提升工程,實現了環(huán)境與內容的雙重飛躍。
據館長徐俊華介紹,博物館分為室內與室外兩大展區(qū)。室內展區(qū)精選了上百件獨具匠心的南通板鷂風箏作品及相關配件,以實物形式系統呈現非遺技藝的精華(右圖,陳靜攝);室外則打造了一條彩虹長廊,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講述了中國風箏的傳承發(fā)展史及其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幫助觀眾全面理解風箏文化的深厚底蘊。
為慶祝建館20周年,博物館特別展出了一款高達3米的“青龍出海”板鷂風箏。該作品由七個六角板鷂組合而成,畫面以青龍為主體,融入了傳統青花繪制技法,邊飾鳳凰圖案與海水云龍紋,并配有180個哨口。區(qū)別于傳統技法,該款風箏選用優(yōu)質碳纖維材料,可折疊組合。徐俊華透露:“這件作品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鷂風箏技藝傳承人郭承毅耗時六個月手繪創(chuàng)作,民間資深藝人于海濤傾三年之力制作完成,堪稱傳統工藝與現代創(chuàng)新的完美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傳統的展陳,升級后的博物館還增加了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步入大廳,入口處即為一個AI互動系統,通過在屏幕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風箏類型,可實時生成風箏圖片并打印留念。再往里走,還特別打造了一間星空體驗室,頭頂是閃爍的銀河系,同步配置了傳聲裝置,觀眾按下按鈕即可聆聽南通板鷂風箏高、中、低三種不同哨口的聲音,沉浸式感受“空中交響樂”的獨特魅力。
“改造后的博物館很漂亮、很時尚,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風箏文化。”家住北濠橋東村的居民黃錢玉和老姐妹們紛紛掏出手機,在朋友圈發(fā)布了“九宮格”。
非遺傳承,教育為先。借助博物館的煥新升級,現場還同步打造了游客中心,既有以南通板鷂風箏為元素制作的明信片、冰箱貼等文創(chuàng)產品,還同步推出了南通板鷂風箏手工課堂。徐俊華透露,未來將不定期與學校、社區(qū)等聯合舉辦手工體驗活動,將博物館打造成一個集展覽、社教、研學、社區(qū)服務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讓更多市民走近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這項珍貴的民俗技藝。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yè)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fā)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