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親身體驗皮影制作。
近日,坐落于南通市區學田東苑內的公共文化藝術空間——刻影集·通派皮影體驗館開館,為市民帶來觸手可及的文化新體驗。體驗館巧妙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活力,參觀者在這里不僅能近距離感受通派皮影的獨特韻味,更可親身體驗皮影制作全流程。在皮影戲表演互動區,觀眾還能親手操控皮影,沉浸式領略指尖光影藝術的靈動與智慧。
逛賞學做
多元業態帶來“花式”體驗
7日上午,走進學田東苑西門,樹蔭下的刻影集·通派皮影體驗館格外引人注目。外墻上繪有通派皮影、藍印花布、板鷂風箏等南通特色文化符號,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來往市民駐足探訪。
館內百余平方米的創意空間陳列有一系列“可觀、可感、可觸摸”的精美產品和體驗項目,生動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傳承。率先映入眼簾的是運用通派皮影技藝制作而成的各類文創產品;除了傳統人形皮影,“十二生肖”“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系列相框擺件,以及精巧的耳飾、書簽等,展現出傳統工藝的多樣可能。一旁的表演互動區搭建起皮影戲臺,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皮影演出。觀眾除觀演外,還可親手參與皮影制作,從刮磨牛皮、雕刻圖樣到敷彩綴結,全程感受這項傳統手工藝的匠心獨運。
“第一天來,工作人員就講解了很多通派皮影的知識,我親自體驗了皮影表演,特別有意思。我還挑選了一款書簽送給朋友,既美觀又實用?!?0后顧客王燕菁說。王燕菁已經是這里的???,業余時間常和朋友相約于此,有時學做皮影,有時創作拼豆,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她說:“這里很安靜,適合放松身心,沉浸在手作的樂趣中?!?/p>
這正是江蘇南通影材施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汪虹宇創辦體驗館的初衷?!拔覀円云び盀橹黝},引入了拼豆、陶藝、漆扇等廣受歡迎的手工項目,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近、了解通派皮影。”此外,他還率領團隊參與編寫了皮影戲相關書籍,為喜愛傳統文化的人提供了學習和研究的途徑。
立足本土
保護好傳播好南通皮影文化
作為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皮影戲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藝人以獸皮或者紙板剪制成形象,在光源照射下操縱影人,使其投影于幕布之上,并輔以說唱和音樂來演繹故事,堪稱最早的“中國動畫”。
那么何為“通派皮影”?它從何而來?2022年,在崇川區非遺保護中心的協助和支持下,自幼喜愛皮影的汪虹宇開始了對通派皮影的系統研究。
據了解,南通皮影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早由商隊引入。川商發明了全球第一張紙幣“交子”,并興建了繁華的鹽都;作為古代三大商幫之一,他們赴古揚州(包括現在的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鹽城市南部)易鹽?!对涂たh圖志》記載:“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商隊同時帶來了皮影戲班。“民國《南通縣圖志》提及,‘民間酬神演劇,有社戲、影戲、傀儡’,表明至遲在民國時期,影戲(皮影戲)已作為南通地方民俗活動的重要形式存在。結合前文所述清代鹽商傳入的歷史,可推知其淵源更早。”汪虹宇補充道。
此后,南通皮影戲逐漸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八诤狭送▌?、川劇、揚劇等多種戲曲的唱腔。道具制作也極為考究,選用南通本地優質黃牛皮,經水浸軟化后陰干,皮質柔韌、透光性好。影人形象生動、色彩鮮明,采用螺殼青黛、狼毒花赭紅等天然礦物顏料著色,經久不褪,在油燈下呈現琥珀般的光澤,極具藝術感染力?!?/p>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與推廣通派皮影技藝,近年來,汪虹宇攜團隊一方面設計制作文創產品,展現傳統藝術魅力;另一方面開發半成品手作包,用于研學體驗活動。盡管外地客源不少,但通派皮影的影響力仍較有限。他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這樣一個集展示、體驗、教育、傳承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讓更多本地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輕松接觸皮影藝術,最終實現這項傳統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扎根與新生?!?/p>
多措并舉
讓傳統技藝煥發時代新風采
實體體驗館的落地,為通派皮影的推廣提供了堅實支撐。自8月15日正式開館以來,體驗館已吸引了周邊社區、園區以及藝術機構紛紛到訪,并成功促成六七個規模合作項目。“以前我們主要依靠外出尋找客源,通過線下對談或是線上溝通推介產品、拓展業務,反饋周期較長。現在有了實體空間,客戶可以親臨現場考察、實時交流,合作效率顯著提高。”汪虹宇介紹。目前,“刻影集”已與附近千禧園社區、崇川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園等聯動,開展了通派皮影親子體驗活動;同時還與多家市區藝術培訓機構建立長期合作,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普及皮影文化。
“過去大家只能在屏幕上看到皮影戲,如今居民散步之余就能欣賞表演、體驗制作,文化生活更加便捷、豐富。”崇川區學田街道文明長效辦公室工作人員李昂表示。8月底,作為千禧園社區關工委主任,他積極對接“刻影集”,為社區青少年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活動。“孩子們動手操作皮影道具,興致盎然;家長也了解到通派皮影的歷史與發展,收獲頗豐?!彼€透露,街道正與“刻影集”合作創排一部以學田街道“知心奶奶”事跡為題材的通派皮影戲,以期用光影藝術講述南通“慈善之城”的故事。
堅持皮影傳統技藝本質,同時注入鮮活時代印記,是汪虹宇當前專注的方向。當前,其團隊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視覺AIGC技術非遺皮影動作捕捉動態建模與仿真技術”已進入調試及優化階段,即將正式投入使用。“有了這項技術,屏幕中的皮影人像可以實時模仿人的動作,帶來沉浸式交互體驗。”他表示,不久后,市民朋友便可在“刻影集”體驗館感受這一創新成果。記者楊鎮瀟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