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13日深夜11時,海門地下29.4米深處,燈火如晝,機械轟鳴。經過27個小時的連續施工,滬渝蓉高鐵滬寧段重點控制性工程——海門北站預留核心區首塊底板順利完成澆筑。這標志著我國目前最長的超深、超大基坑地下高鐵站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全面轉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海門北站及兩側明挖隧道連續開挖長度達5.5公里,最大開挖深度29.4米,相當于向下掘進十層高樓。車站采用“兩臺六線”站場布局,地下一層為換乘通道,地下二層為高鐵站臺層,地下三層則為預留地方城際軌道層。未來,這座車站將成為集高鐵、航空、城際、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13日清晨,記者沿著施工通道來到核心區施工現場,只見巨型基坑縱向延伸,一眼望不到盡頭。地面上,一輛輛混凝土攪拌車往來穿梭,源源不斷地將混凝土輸送至澆筑點;大型泵車伸出長臂,將混凝土精準注入基坑底層。基坑底部,首塊底板澆筑正在進行,這里位于地下三層,是未來城際鐵路換乘區域所在。工人們手持振動棒,在鋼筋密林中細致作業,確保澆筑均勻密實……中鐵一局滬渝蓉高鐵項目部海門北站技術主管曹藝鋒告訴記者,本次澆筑混凝土總量約1000立方米,前后共計約100車次。
施工最難的不是勞累,而是地質條件帶來的挑戰。海門北站所處地層以富水粉土、粉砂和淤泥質粉質黏土為主,屬于典型的“上松下軟”不良地質,被工程師們稱為“在豆腐塊里修高鐵”。曹藝鋒指著腳下告訴記者,在這類復雜地層中建造地下車站并通行時速350公里的跨站列車,屬國際首例。車站總開挖土方量約148萬立方米,核心區開挖深度近30米,地層條件極為復雜,施工難度大。隨著基坑不斷加深,突泥涌水和圍護結構失穩風險急劇上升。面對挑戰,項目建設管理單位滬杭客專公司與中鐵一局項目部技術團隊依托數字化智能管控手段,實施智慧降水、開挖與支護實時監測以及動態施工聯防等措施,有效抑制圍護結構變形,確保了工程安全與質量可控。
基坑之下,看不見的鋼筋鐵骨正悄然生長。目前,海門北站總體工程進度已超70%,正全面推進底板澆筑施工。據班組長龔金華介紹,全部底板預計于10月底完成澆筑,主體結構計劃于2026年3月完成。 記者 彭軍君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