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才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座談會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19名青年人才代表與該區四套班子領導面對面交流,結合自身經驗與行業觀察,為“雙型”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海門開門納諫有誠意,青年積極主動有作為。青年人才代表表示,會前做了大量功課,通過召開公司青年座談會、實地走訪調研等方式,廣泛征求各方面青年和人才對“雙型”城市建設的所思所慮、所需所盼,集青春之智、聚青春之力,與城市共同書寫活力海門、青春海門、幸福海門建設新篇章。
海門的“雙型”城市建設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把青年作為城市發展中最活躍的因子,將吸引青年人才、推動青年人才全面發展貫穿于城市經濟發展全過程,真正實現城市與青年之間共生共榮、互相成就。
有底氣:產業為基 搭建廣闊舞臺
青年是城市的未來,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濱江臨海的海門處在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大交通建設更讓海門與上海、蘇南融為一體。手握寶貴的機遇優勢,如何將這份紅利轉化為人才“留量”、青年增量?娛貓創始人、東娛文化董事長徐楊斌認為,海門產業生態好、城市文化好、青年配套好,尤其是蓬勃發展的各類產業,為人才和青年匯聚海門提供了堅實支撐。

近年來,海門堅持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了先進金屬材料、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生命健康、智能裝備、高端紡織五大優勢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兩大成長型產業和多個未來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生態,為人才和青年人提供了適配能力、承載理想、支撐發展的優質空間,讓他們的職業規劃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當前,人才與青年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僅關注就業創業機會等硬條件,也注重生活體驗等軟環境。區委、區政府以產業思維、項目思維,大力培育引進高質量文體旅項目,足球、電競、動漫、影視等數字文化體育產業無中生有、破壁出圈,成為海門集聚人才、吸聚青年的新名片。南通Hero久競俱樂部總經理朱茜介紹,自海門電競中心啟用以來,上座率位居全行業前列,其中75%線下粉絲來自外地。
“工作之余約上三五好友,在海門電競中心看一場酣暢淋漓的競技比賽,或是去足球特色小鎮的綠茵場為喜歡的球隊加油助威,都是非常不錯的體驗。”正如百奧賽圖江蘇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綜合部副總監薛倩所言,這些場景已融入青年日常的“生活圈”,讓在海門奮斗的年輕人既能專注事業,也能擁有豐盈的精神生活。
不僅如此,海門的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保障更加完善,進一步筑牢了青年扎根海門的“幸福底座”。“我們為127名青年人才子女落實入學政策。”“今年已經有30家品牌首店落戶海門。”……座談會上,相關部門列出了一組組增強人才、青年幸福感和歸屬感的翔實數據。
有誠意:政策護航 解決后顧之憂
“我們就是一家土生土長的海門企業。”座談會上,江蘇一影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奚巖自豪地說。8年前,年僅32歲的奚巖被海門招商團隊的誠意打動,毅然從上海來到海門創業。彼時的公司在團隊搭建、資源對接等各方面都不完備,海門人才服務團隊主動靠前服務,從商業計劃演講輔導、企業項目注冊流程梳理、政策申報材料把關等各環節全程“一對一”幫扶,助力公司獲評江蘇省“雙創團隊”等榮譽,成功入圍“東洲智薈”路演重點扶持項目,更享受到“頂格”的人才補貼與項目資金支持,讓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的道路上跑得更穩、更快。

一直以來,海門以“繡花功夫”打磨人才服務的每一處細節,用持續迭代升級的政策紅利,為青年人才在海扎根發展掃清堵點、注入信心,讓“落戶海門”成為越來越多青年人的主動選擇。
海門堅持“活動搭臺、人才唱戲”,連續多年精心舉辦“東洲英才創業周”“東洲智行”巡回引才、“東洲智薈”項目路演、“海智杯”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為懷揣夢想的青年人才搭建創業舞臺。政策支持上,海門更以“真金白銀”的誠意構建起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的保障體系,先后推出“海門人才新政10條”“海門1+1人才政策體系”等重磅舉措,從項目資助、場所保障、貸款貼息、生活津貼、購房補貼、安居保障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
“我一直住在海門的人才公寓,里面配備了餐廳、閱覽室、會議室,今年還優化了人才服務中心,增設了24小時人才超市和自助洗烘房,進一步提升了居住質量。”作為南通唯一的“胡潤U30”中國創業先鋒,氨脂汀蘭(南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天宇提起海門的政策福利,語氣里滿是獲得感。
“我是海門人,我是海門律師。”江蘇平帆律師事務所主任孔德娥雖老家在陜西,但已然把自己當成了海門人。2020年,她帶著團隊來海創業,幾年后,舉家入住海門。
有胸懷:開門問策 傾聽青年聲音
座談會前,與會人員都收到了一份“雙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討論稿)。該方案圍繞青年樂業、青年創新、青年宜居、青年暢享、青年有為五個方面,詳細列舉了21條具體措施,每一項內容都緊扣青年人對就業、創業、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期盼。
“方案里提到‘拓展青年運動載體’,能否進一步增加開放性足球公園、照明球場的數量,在各大商場建立潮流運動業態?”江蘇城市足球聯賽南通隊隊長李賢成說。
“海門海納百川,引才留才有力度有誠意,建議持續打造海門特色文化,不斷增強人才的感情認同、文化認同。”新華日報社南通分社社長助理徐超說。
“希望構建青年創新平臺,建立‘政府+銀行+企業’協同聯動機制。”南京銀行海門支行副行長陶曉怡說。
……
來自科技、教育、金融、法律、傳媒等領域的青年人才代表聚焦“雙型”城市建設,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從“政府主導”到“青年參與”,海門以一份討論稿為紐帶,搭建起城市與青年對話的橋梁,這種開門問策的姿態,不僅讓方案更貼合青年需求,更傳遞出海門對青年的青睞與對人才的尊重。
事實上,海門堅持開門問策并非偶然之舉。此前,海門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聚焦生物醫藥、高技術海工船舶等優勢產業召開產業鏈專題座談會,精準對接企業發展痛點,邀請龍頭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路徑,讓“一鏈一策”更貼合產業實際需求。
這種持續不斷的開門問策,早已成為海門推動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常態。無論是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還是產業集聚的具體舉措,亦或是民生服務的細節優化,海門始終堅持開放思維,讓不同群體的聲音都能進入決策視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當產業沃土孕育無限機遇,政策溫度筑牢發展根基,開放姿態廣納各方智慧,便有了人才與青年奔赴而來的堅定選擇。而人才和青年的到來,也為海門注入了最鮮活的動能——是產業升級中涌現的創新,是消費場景里綻放的活力,是城市發展中升騰的希望。這份“城市賦能青年成長,青年助推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正讓青春的光芒在海門大地持續閃耀。
作者:俞蘇華 吳永生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