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當寫字樓的霓虹漸次隱入暮色,海門城區的幾處教學點依然燈火通明。吉他的清脆弦音、泥塑坊里的歡聲笑語、老師的講解聲,交織成獨特的城市夜曲——這里,正是刷屏社交平臺、收獲年輕人青睞的海門青年夜校。
從“小眾嘗試”到“全民熱捧”,從“單一興趣”到“多元成長”,海門青年夜校正以破圈、破界、破壁之勢,成為點燃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破 圈
晚上7點,DOMISO培訓綜合體內的吉他教室座無虛席,“90后”白領李冉指尖撥動琴弦,臉上滿是專注。“白天‘搬磚’,晚上‘充電’,這種反差感讓我找回了生活的熱情。”李冉的感受,道出了眾多青年的心聲。
曾經,夜校多是“銀發群體”的專屬,如今卻成為年輕人下班后的“新寵”。
海門團區委的調研顯示,超過八成學員因“緩解職場壓力”“尋求精神寄托”報名夜校。為精準對接需求,夜校摒棄“高大上”的課程設計,聚焦“體驗感”與“即時成就感”:聲樂課逐字指導氣息把控,手工編織課當堂就能完成簡易作品,讓年輕人快速從“職場模式”切換到“放松模式”。而城市也在這場“雙向奔赴”中收獲滿滿——夜校帶動周邊餐飲、文創消費增長,更讓夜晚的城市多了煙火氣與文化味。
今年夏季班,夜校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將20門課程延伸至海門高新區、三廠等區鎮,讓鄉鎮青年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模式,整合了海門大劇院、專業培訓機構等資源,搭建起“課程學習+實踐體驗”平臺。這種“青年需要什么,夜校就提供什么;城市發展需要什么,夜校就助力什么”的理念,讓夜校真正實現了破圈生長,成為城市與青年之間的“情感紐帶”。
破 界
傳統與現代碰撞火花
海門高新區沈繡教室里,沈繡第四代傳人周武珍正手把手教學員“平齊細密”的繡法,針線穿梭間,百年技藝的魅力緩緩流淌;隔壁的手機攝影教室,老師正指導學員用鏡頭捕捉城市夜景,閃光燈此起彼伏。在海門青年夜校,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的“碰撞”,正打破文化邊界,讓文化傳承煥發新活力。
“以前覺得非遺離自己很遠,親手繡出第一片花瓣后,才真正感受到沈繡的美。”學員王萌是幼兒園老師,如今她常將沈繡元素融入手工課教學,帶著孩子們用簡單的繡法制作小書簽、小掛件,讓非遺走進更多家庭。
夜校精準把握青年文化需求,將沈繡、泥塑等非遺課程與手機攝影、潮流設計等現代課程“混搭”,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
為了讓文化傳承更有深度,夜校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化學者擔任授課老師,不僅傳授技藝,更講述文化背后的故事。在沈繡課上,周武珍結合歷史典故,講解沈繡的發展脈絡;在書畫課上,老師通過詩詞賞析,引導學員體會傳統藝術的意境。這種“技藝+文化”的教學模式,讓年輕人在學習技能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破 壁
成長與未來雙向賦能
“以前遇到合同糾紛,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學了法律知識,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在“職場精英必備法律知識”課上,學員張磊認真地做著筆記。除了“解壓雅趣”類課程,海門青年夜校還開設了法律、新媒體運營、職場禮儀等“硬核”技能課程,幫助青年打破成長壁壘,為未來發展積蓄底氣。
實體店鋪店主陳悅是手機攝影課的“常客”,他說:“夜校的課程實用性很強,老師會手把手教構圖、調參數,現在我不僅能拍出高質量的照片,還能為自家店鋪的商品宣傳拍出更吸睛的素材,說不定未來還能幫周邊商戶做產品攝影賺外快。”
夜校的技能課程緊密結合職場需求,邀請行業專家、資深從業者授課,通過案例分析、實操演練等方式,讓學員快速掌握實用技能。
為讓學員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夜校搭建了“課程學習+實踐體驗”的雙成長平臺。學員可以參與海門大劇院的演出策劃、DOMISO培訓綜合體的活動組織等實踐項目,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此外,夜校還建立了學員交流群,促進學員之間的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不少學員通過交流群,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開展創業項目、文化活動。
從“緩解壓力”到“提升技能”,從“個人成長”到“社會參與”,海門青年夜校正幫助越來越多的青年打破成長中的各種壁壘,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本報通訊員 林莉 張淑婷
本報記者 黃天玲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