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星河璀璨,鵲橋相會。這個源自古老傳說的節日,穿越千年時光,在今天仍煥發新的生命力。今年七夕剛過,街頭仍被濃郁的商業氣息包裹:花店門口嬌艷的玫瑰、商場里“七夕限定”的促銷海報、電商平臺推出的“情侶禮盒”“奢侈品套裝”優惠活動格外醒目。不少人在“愛她就給她買最好的”的營銷話術裹挾下,將七夕浪漫等同于“花錢買單”。當七夕的儀式感被簡化為一張消費賬單,我們不得不感慨:這份跨越千年的浪漫,不該在物質狂歡中失去本真。
追溯七夕的浪漫內核,從來與“高價消費”無關,而是藏在樸素的儀式與真摯的情感里。在古代,七夕是“乞巧節”,少女們圍坐庭院,手執彩線穿針引線,比誰的手更靈巧,祈求的是掌握生活技能、收獲幸福未來;主婦們擺放瓜果糕點,祭祀織女,盼的是家庭和睦、歲月安穩;即便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打動人心的也不是轟轟烈烈的物質饋贈,而是跨越天河、堅守相守的忠貞——哪怕一年只有一次相會,這份“兩情若是久長時”的深情,也足以成為千古浪漫的典范。那時的七夕浪漫,是指尖的溫度,是心底的期許,是不需要用金錢衡量的精神共鳴。
可如今,商業化正在消解七夕浪漫的精神內核。打開社交平臺,滿屏都是“七夕送什么禮物有面子”“千元以下的禮物拿不出手”的討論,仿佛禮物的價格越高,愛情就越深厚;走進餐廳,“七夕專屬套餐”價格翻倍,卻仍有人為了“儀式感”咬牙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式浪漫”一定程度上還催生了攀比心理,有人因伴侶送的禮物不夠昂貴而爭吵,有人為了在朋友圈“曬幸福”透支過度消費,原本象征美好的節日,反倒成了焦慮與負擔的來源。我們并非否定七夕的消費行為,適度的禮物交換、溫馨的約會聚餐,本是增進情感的方式。但當消費成為七夕的唯一主題,當浪漫被明碼標價,節日便失去了應有的溫度。事實上,真正的七夕浪漫,從來不在物質的堆砌里。
讓節日回歸浪漫本真,需要我們共同撥開消費的迷霧。對商家而言,應少一些“綁架式營銷”,多些對節日文化的挖掘,讓消費成為感受傳統文化的橋梁,而非單純的營利手段;對年輕人來說,樹立理性的消費觀,明白“愛”的表達可以有多種形式:為伴侶做一頓家常菜,陪長輩聊一段七夕傳說,甚至只是在月光下共讀一首《鵲橋仙》,這些低成本卻有溫度的舉動,遠比高價禮物更能傳遞心意;對社會而言,應多推廣傳統七夕習俗,讓“穿針乞巧”“曬書賞星”等活動重回公眾視野,喚醒人們對節日文化內涵的認知。
七夕的浪漫,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的詩意,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期許,是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共鳴。愿我們都能在傳統與真誠中找回七夕原本的模樣,讓這份浪漫,無關價格,只關真心。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