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3%;智能裝備、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更是以29.9%和24.5%的增速全速奔跑……1—7月,蘇錫通園區以一份扎實亮眼的答卷,展現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這一切,源于園區緊緊錨定“跨江融合發展當先鋒、全省合作園區爭第一”的戰略目標,在長三角一體化大潮中精準卡位、主動破局,走出一條“向新而行、提質躍升”的清晰路徑。
產業協同
跨江深融合叩開發展新大門
八月盛夏,建設正酣。在蘇錫通園區,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諾利凱塑業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的高端塑料薄膜項目正式開工——跨江融合的產業實踐,在這里再落關鍵一子。
“全面投產后,這里將實現年產3萬噸高端車用鋁塑復合薄膜和2萬噸食品醫藥內包裝薄膜,預計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諾利凱總經理吳建國介紹。作為緩沖包裝膜領域的“小巨人”,諾利凱的產品覆蓋PE膜、氣泡膜等多門類,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汽車等行業,是京東、吉利汽車、得物、唯品會等頭部企業的長期合作伙伴,并遠銷東南亞與歐美。
從初次接洽到正式簽約僅用4個月,諾利凱的快速落戶,見證了“蘇錫通速度”的高效與誠意。“園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日趨完善的產業配套,是我們選擇這里的關鍵。”吳建國說。
作為“中新奧三國合作、蘇錫通三地共建”的跨江融合示范區,園區始終發揮“雙橋頭堡”的互聯與制度創新優勢,積極融入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不斷強化與上海、蘇南的產業耦合。今年上半年,園區新招引項目40個,總投資額近100億元,近九成來自上海、蘇南。自然之家、宇潤、諾利凱等一批高質量跨江項目密集簽約,思格新能源、漢可泛半導體、圣吉川自動化等項目加速推進,一條深度融合、協同創新的產業鏈正逐步成形。
通過“基地+拓展區”“總部+協同中心”“飛地孵化”等多元創新機制,園區有力推動產業“有效嵌入、錯位發展”,實現資源優化與協同效應最大化。目前,智能裝備、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已吸引多個百億級項目落地,產值年均增速超25%,產業集聚度突破70%,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智能升級
數字化轉型塑造競爭新優勢
走進捷捷微電子的無塵車間,現代工業的精密與高效令人震撼。經過嚴格的“風淋”除塵,身著全套防護服的技術人員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專注操作,多臺光刻機與清洗設備持續低鳴,監控屏幕上參數躍動、實時刷新——這是智能制造在蘇錫通園區的生動演繹。
作為高端功率半導體8英寸晶圓設計、制造與銷售的領軍企業,捷捷微電子落戶5年來已累計投資近50億元。2024年,公司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年產能超100萬片,產品成功打入比亞迪、寧德時代、華為等頂尖企業供應鏈,迅速崛起為國內車規級功率芯片的出貨領跑者。企業聚焦汽車電子、電源管理等高端市場,實現了從技術追趕到進口替代的重大跨越。
支撐這一躍升的是園區聚焦科技創新、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的系統布局。園區持續完善“上海蘇南研發、園區轉化,上海蘇南創新、園區孵化”的發展格局,推動創新資源精準落地,支持集成電路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突破先進封裝測試等關鍵工藝,以硬科技筑牢產業競爭力。
“目前,來自上海、蘇南在園區設廠的企業,大多仍將研發中心留在滬蘇;同時,本土企業如神馬電力、捷捷半導體等也積極‘跨江’赴滬蘇布局研發。”蘇錫通園區經發局局長劉曉介紹,“我們鼓勵支持這類‘雙向奔赴’,推動技術成果返輸園區形成產業化,實現真正的跨江協同。”
園區還創新構建“企業管家”制度和“1+3+N”重點企業服務網格,組織專業團隊上門定制“智改數轉”方案;“一站式審批”大幅壓縮項目落地周期;與中國(南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合作,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
在一攬子政策與服務的賦能下,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已逐步形成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到專用設備材料的完整生態鏈。今年上半年,園區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增長21.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升至24.5%,智能升級正持續為“跨江融合”注入強勁動能。
布局未來
新質生產力蓄能發展新賽道
27日,思格新能源南通智慧工廠在園區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一座占地115畝的智慧光儲充系統量產基地已拔地而起——這一新能源重大項目,將于年內局部驗收,明年初正式投產。
“全面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逆變器及儲能PACK設備超30萬臺。”項目制造中心總經理程國波透露。思格新能源不僅是光儲賽道中備受矚目的獨角獸企業,更憑借全球首創“五合一”光儲充一體機與模塊化工商業儲能系統,站上行業創新之巔。南通基地將聚焦光伏逆變器、儲能PACK等核心產品制造,在智能制造、柔性生產與數字化管理等領域全面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以前瞻視野布局未來,園區正重點發力第三代半導體、深遠海裝備、新型儲能等戰略新賽道,持續培育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園區已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46家,去年該類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3%。
一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重大項目正加速匯聚:電纜高分子材料項目即將突破海底超高壓電纜材料技術壁壘;高精密光學膜涂布機項目全力沖刺全國行業龍頭;安踏生物基膜項目致力于研發新一代防水透濕功能性產品……覆蓋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領域的項目,正在園區形成“落地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發展格局。
眼下,園區正緊扣“南通創智天地”發展機遇,突出“核心驅動、兩軸聯動”空間策略,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通過統籌區域創新資源、完善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園區積極探索“管委會+公司”模式在科技人才領域的改革,已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科技產業公司。同時,建立“政府+市場”雙輪共治與“公益+經營”并行的運營機制,在科技招商、企業孵化和平臺建設中探索協同創新新路。
“我們將持續健全企業常態化溝通機制,深入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升服務精準性,助力企業穩健發展。”劉曉表示。當前,園區正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系統推動優勢產業走向高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規模發展、未來產業超前布局,全面構建跨江融合背景下的智能制造新高地。
本報記者 劉璐 吳霄云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