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點半,家住海門區四甲鎮有余村的九旬老人崔金山推著那輛老舊的三輪車,踏上去往市集的路。后座捆扎著的掃帚隨車身搖晃,車輪碾過水洼,在路上刻下三道濕痕——那是七十載歲月里,他重復了數萬次的軌跡。
年少學成謀生的手藝
據崔金山回憶,他20歲時,一名兜售樹苗的外鄉人來到有余村,崔金山看他居無定所,便留他在家住了半個月。作為回饋,外鄉人教會了他扎掃帚的手藝。而這門手藝迅速成為他養家的支柱。崔金山大女兒回憶說:“那個時候我已經出生了,家里生活真的很困難,父親每天就埋頭扎掃帚,一擔擔掃帚換回糧食,穩穩撐起了一個家。”
靠這門手藝,崔金山養活了一大家子。后來,兒女們長大了,相繼成家立業,有的遠赴他鄉打拼,有的在故土建起新宅,老人卻始終留在原地,守護著這門手藝的“爐火”。
雷打不動的作息
走進崔金山的倉庫,一股陳年的植物香氣彌漫開來。這里堆放著老人日夜勞作的成果——上百把扎好的掃帚,展示著老人停不下來的雙手與火熱的心。
幾十年如一日,崔金山的作息表雷打不動:清晨五點半,他準時推車出門,輾轉于通州區三余鎮、海門區四甲鎮的市集之間。“昨天去了三余,賣了17塊錢;今天到貨隆市場上一把也沒賣掉。”他抽著煙,平靜地敘述著微薄的收獲。“現在要的人少了,以前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百塊錢呢。”老人的眼睛看向遠方,思緒仿佛回到了過去。每天十點半從市集回來,下午田間短暫勞作后,夜晚的燈光再次亮起,掃帚一把接一把從他手中編織成型。
“看著粗笨,手上活細著呢。”鄰居在門口說。崔金山取三股蘆粟枝交叉為骨,麻繩在腕間繞出弧線,一勒一收間,帚頭便有了筋骨。這雙手曾徹夜趕工換孩子學費,而今兒女勸他歇息,他卻把掃帚扎得更密實了:“手里不干點什么,心里空落落的。”選材、捆扎、勒緊……70年光陰,每一道工序早已刻進肌肉記憶。偶爾有小孩好奇張望,他會放慢動作,像當年那個外鄉人教他時一樣,耐心地演示幾下。
刻在生命里的印記
崔金山常常推著他的三輪車出現在有余村一條鄉間小道上,一待就是小半天。這里遠離國道、省道,他的掃帚攤前無人問津。記憶里這是他年輕時賣出第一把掃帚的地方。
光陰如河水般沖刷記憶的河床,許多往事在老人的腦海里逐漸模糊、淡去。偶爾,他甚至記不清自己的親戚,也說不清話。然而,當手指觸碰到那些柔韌的枝條、粗糙的麻繩,一種無需思索的篤定便自然流淌。那雙布滿歲月溝壑的手精準地拿起蘆粟枝與麻繩,動作流暢如歌。當被問及會做到何時,老人答:“只要手還能動,就做下去。”
通訊員 王鈺燕 記者 黃天玲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