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寺街巷,半部紫瑯史”。寺街與西南營,作為南通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積淀最深厚的兩大歷史文化街區,是南通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承載區,千年文脈在此流淌。
秉持“在寺街上演生活,讓西南營回歸日常”的理念思路,在去年啟動實施“點亮寺西”工程的基礎上,今年崇川區又進行了大力度推進,通過織補式微更新,逐步打開街區保護和活化利用新格局,讓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生。近日,記者探訪了火熱施工中的寺街與西南營,記錄下正在發生的蛻變。
痛點先行
4條街巷基礎設施升級
走進寺街與西南營,青磚灰瓦的建筑群、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讓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歷史的呼吸。
然而,歲月也留下了印記:基礎設施普遍老化,成為困擾留守居民的“心頭痛”。缺乏專用污水管網,居民無法安裝抽水馬桶,日常如廁依賴傳統方式;自來水管老化,導致水壓不穩,影響日常用水;空中各類網線如“蜘蛛網”般雜亂交織,影響街容……
“‘點亮寺西’,首要任務就是解決這些基礎民生問題。”寺街、西南營保護利用工作專班負責人陸春新強調。
于是,在去年完成南關帝廟巷、西南營巷(東西段)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的基礎上,今年,崇川區又將胡家園巷、寺街、掌印巷、西南營巷(南北段)列入年度改造計劃。
13日上午,記者來到寺街看到,十余名工人正頂著烈日對寺街中學堂巷段進行管網改造施工。焊接管網、小車運土方……大家各司其職、忙而有序。
“這4條街巷,都將重點實施雨污分流改造、自來水管改造、通信網線入地改造以及地面石材重鋪四大工程。寺街方面,還將額外實施路燈管線下埋、增加路燈立桿等工程。”崇川區城建中心相關負責人劉勇介紹,“力爭通過這些系統性改造,實現雨污分流、排水能力優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作為歷史文化街區,崇川改造的核心原則是:修舊如舊。
“就地面石材重鋪而言,我們既注重選材,又采取了特殊鋪設手法,使整體呈現效果兼具功能性、美觀性,還能呼應這里的歷史文脈。”劉勇以胡家園巷進行了舉例,“這里地面石材原以石板磚和紫瑯石為主,為此,我們不僅尋來新紫瑯石,還通過特殊面層處理工藝仿制石板磚;同時,采用隱形井蓋,雨水邊井飾以蓮花圖案,呼應鄰近的天寧寺;在‘倉河筷兒橋’段,則將運用地面鋪裝藝術手法,重現已消失的歷史景觀,喚醒城市記憶。”
由于這些街巷空間狹窄,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干擾,施工方特別采用了分段改造策略:即當天開挖一段,各項改造同時進行,做到當天開挖,當天埋管,當天回填到位。同時,針對居民的用水問題,接入臨時管網。
“空間受限加上分段施工,改造難度陡增。”劉勇介紹,“每段施工前我們都進行詳細勘測和推演,確保高效率高質量。”
目前,胡家園巷、寺街、掌印巷都在緊鑼密鼓施工中。其中,胡家園巷管網改造完成60%,并啟動石材鋪裝;寺街、掌印巷管網改造分別完成40%和20%。西南營巷整體設計已完成,即將進場施工。
守護記憶
2個地塊4處院落保護修繕
寺街、西南營的建筑,既承載著歷史文化底蘊,也是城市記憶的生動見證。然而,歷經歲月滄桑,部分建筑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
近年來,崇川區秉持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的思路,持續保護修繕騰空的歷史建筑。金滄江紀念館、南關帝廟明清建筑群等一批歷史建筑陸續煥發新顏。
“今年,我們將繼續對寺街S13地塊、西南營X07地塊以及西南營34號、掌印巷31號、掌印巷32號、寺街61號等4個院落進行保護性修繕。” 崇川文旅公司建設科科長范新峰介紹,“其中,寺街S13地塊和西南營X07地塊包含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建筑;西南營34號、掌印巷31號、寺街61號分別為包壯行故居、徐宗幹故居、管仲謙故居;掌印巷32號則是體現典型南通地方特色的院落。”
在寺街61號管仲謙故居修繕現場,腳手架林立,工人們正為梁架編號、清理舊磚瓦,一派忙碌景象。
“我們的保護性修繕,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神留鄉愁’的理念,力求不改變建筑原有的形制、結構和歷史特征。”范新峰強調,“保存完好的構件一律保留,損壞部分則采用原材質、原工藝進行修復或更換,目標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程度的歷史風貌還原。”
據悉,此次修繕的建筑大多存在屋面破損漏雨問題,因此首要任務是屋面出新和防水改造,其次是主體結構加固與墻面出新等。“所有因修繕拆卸下來、尚能使用的構件,都會進行標號,確保后續精確復位;不需拆卸的,也將進行保護處理。”范新峰介紹,“例如管仲謙故居這根銀杏木橫梁,頗為珍貴且保存良好,我們就完全保留原狀,后續僅會進行防腐防蟲處理。”
與基礎設施改造類似,街區歷史建筑的修繕也面臨諸多挑戰。
“首要難點在于部分建筑年代久遠,相關資料缺失,給還原原始風貌帶來困難。”范新峰透露,“我們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走訪老街坊、請教古建筑專家等多種途徑,盡可能收集信息來確定原貌。
以管仲謙故居為例,損毀嚴重,僅剩梁架結構,我們聯系其后人獲取老照片才確定格局。”此外,為了更好保證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在狹小的施工場地內,施工方調集了小型機械設備,分區域、分階段施工;并專門尋找掌握傳統技藝的師傅參與修繕技術的把關與指導,盡最大限度保證施工工藝上的一致性。
業態煥新
第二批6家新店即將亮相
漫步寺街,更多驚喜映入眼簾:又一批快閃小店正在熱火朝天施工中。
業態的培育與發展,是街區活力煥新的重要一環。今年元旦期間,三三書店、柒柒文創、山麥藍、咖魁等首批8家文化味與潮流感兼具的快閃店亮相寺街、西南營,成功吸引了市民游客,讓老街“活”了起來。
為加快業態導入,進一步推動保護與利用相協調,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并舉,今年上半年,崇川又迅速招引確定了第二批6家小店。
這6家小店均選址寺街,面積在24平方米至90平方米不等,涵蓋文創、飾品、茶飲、甜品等多個領域,業態上延續了文化味、煙火氣、潮流感。
與第一批小店不同的是,這次的6家小店在打造形式上有所創新:店鋪主理人可以深度參與設計裝修。“這種模式降低了試錯成本,提升了經營適配度,可實現主理人定義空間、空間反哺主理人的良性循環。”崇川商旅集團投資發展部副部長龔楠解釋道。
玻璃制作的玫瑰花、圣誕樹……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燈工玻璃”,因為上手快、設備簡易等特點,近年來在年輕人中十分“出圈”。此次招引的Echo,就主要專注“燈工玻璃”的DIY體驗制作。其主理人孫佳佳是南通人,四年前在浙江寧波開店成功后,一直希望將該非遺技藝帶回家鄉。“我將用心打造這個特色空間,為家鄉年輕人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孫佳佳信心滿滿地說道。
目前,6家小店的裝修改造已近尾聲,預計國慶節前后完成內裝對外試營業。屆時,它們將與首批店鋪串點成線,進一步釋放老街的時尚新活力。
守得云開見月明,靜待花開終有時。隨著“點亮寺西”工程的有序推進,這里的歷史建筑將逐步得到高質量保護,歷史文脈同步實現更好賡續,消費業態也將日益豐富。一個城市文脈與市井煙火相融、新潮業態與千年底蘊輝映的寺街、西南營,將更加生動地展現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記者 陳靜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