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走進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數字化大樓的中央控制室,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廠區安全生產的各項關鍵數據——溫度、壓力、液位、可燃氣體濃度等。這一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的“中樞大腦”,正通過多種功能模塊,實現對企業生產全流程的精準把控。
南通是化工大市,共有化工醫藥生產儲存企業454家,其中380家化工醫藥生產企業、74家經營帶儲存企業。面對體量大、分布廣、品種多、風險高的監管壓力,市應急管理局積極推進化工企業數智技術改造,用科技力量為化工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一張圖管全局,風險“看得見”
化工企業尤其是危險化學品企業,一直是安全生產監管的重中之重。為提升監管效能、筑牢企業本質安全防線,我市持續推動信息科技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引導企業以數字化、可視化技術升級安全管理模式,讓原本隱藏的風險點變得直觀可感,讓分散的管理流程形成閉環聯動,為化工安全生產裝上了“智慧大腦”。
矩形生產車間依次排列,圓柱形反應釜矗立其間,管道縱橫分布在廠區間,不同樓層立體可見,作業人員移動軌跡清晰可循……在申華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一體化”平臺,企業三維立體圖景清晰呈現。“三維可視化與傳統平面圖相比實現了本質提升,小到一臺設備、一段管線、一處閥門都能實景式呈現。”申華化工安全主管王偉介紹,依托“安全生產一張圖”,企業將原本需要多平臺切換的儀表參數、機械狀態、人員位置、視頻畫面等信息整合至同一界面,實現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的可視化管控。當系統監測到異常時,會自動發出警報并在三維地圖上精準標注問題位置,中控室人員能第一時間判斷故障類型并調度處置,徹底改變了以往數據孤立分散的狀況。
不只廠區全景可視化,在關鍵設備運行監控上,科技賦能同樣成效顯著。“屏幕上的圓圈是生產及設備最佳運行區間,圈內藍點像‘蚯蚓在盒內活動’,實時顯示運行狀態。藍點在圈內浮動屬正常,一旦超出圈外立即預警。”南通星辰HSE部主任居小馬指著生產指揮中心大屏上的實時大數據模式化監控系統介紹,這套被稱為“蚯蚓盒子”的系統,依托大數據可視化分析算法,能全面監測連續與間歇生產設備、安全狀態及運營管理。它通過建模分析鎖定設備歷史最佳狀態,實時抓取流量、溫度等參數并動態對標。一旦發現數據偏移,立即提供調整方向,既保障生產連續高效穩定,又從源頭管控住設備安全。
“千里眼”盯現場,隱患無死角
“隱患排查既要靠人工巡查的‘鐵腳板’,更要靠科技裝備的‘千里眼’。”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危化品企業風險點多、監管難度大的特點,我市持續推動企業升級監測設備,通過引入大數據、AI智能分析等技術,構建起立體化的安全監測網絡。
在申華化工重大危險源區域,紅外熱成像、氣云光譜正24小時不間斷值守。這些巡檢“尖兵”每小時完成一次全覆蓋掃描,配合人工巡檢形成“雙重保障”。王偉介紹,每種氣體呈現出不同的波長特性,一旦設備捕捉到對應波段信號,會立即鎖定泄漏區域并發出警報,提示人員開展應急處置。300多個在線傳感器如同機械、電氣、儀表等關鍵部位的“健康監測儀”,通過監測設備振動頻率、電流波動、溫度變化等細微變化,提前預測潛在故障,在萌芽階段就能及時干預。
在南通星辰,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技術正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人、機、物、環”全天候監控,讓隱患無處遁形。AI智能識別技術覆蓋局部高溫、設備狀態、作業人員防護穿戴、重大危險源罐區入侵、物料泄漏、煙霧火焰識別、人員離崗及包裝間環境檢測八大高風險場景,異常狀況難逃“法眼”,一旦比對安全帽未按標準佩戴、禁區吸煙等違規行為以及異常高溫等風險隱患時,第一時間報警并反饋后臺,為安全生產實時護航。
對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危險化學品及重大危險源裝置,我市不少企業實行“智能巡檢+數字臺賬”管理。以南通星辰為例,巡檢人員手持移動終端,通過NFC功能定位巡檢點,對照電子清單逐項檢查,發現隱患后掃描現場二維碼即可上傳文字、圖片信息,實時同步至企業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平臺。從風險辨識、隱患上報到整改驗收,全流程線上留痕、閉環管理,讓安全監管既精準又高效。
依托全市危險化學品風險管控與應急一體化平臺系統,我市還構建“線上監管+線下執法”新模式,對危化品企業實行實時動態監測預警,確保風險發現“早”、預警研判“準”、處置應對“快”,全面提升安全監管效能。
自動化減風險,生產更安全
7日,走進江山股份水劑智造車間,碼垛機器人精準抓取產品的場景映入眼簾。四條自動化包裝線正高速運轉,輸送帶載著一箱箱封裝好的產品平穩前行,經升降機精準輸送至26米高的智能立體倉庫,12層貨架、2萬多個貨位在智能調度系統指揮下實現精準存取。
“以前包裝環節需要人工放瓶、裝箱、碼垛等,入庫還要叉車來回轉運,不僅費力效率還低。”江山股份安全總監孫鋒介紹,通過推進智能車間和智能物流立體倉儲系統建設,實現了從分裝、包裝到入庫的全程自動化,每條生產線用工從12人減到5人,產能提升50%以上,生產效率大為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從源頭上減少人為操作以及叉車來回穿梭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讓生產流程在智能化管控下更趨安全平穩可靠。
“以前操作18寸、24寸的大型蒸汽閥,工作人員得花上半個小時,閥門開啟關閉過程中若是操作不當,還存在一定安全風險。現在鼠標一點就能完成閥門啟閉,整個過程達到了秒級。”王偉介紹說,依托新廠區建設,企業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增加儀表、自動閥門等,自控系統點數增加3000點,自動化閥門增加1000臺,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從原料配比到成品出料,從壓力調節到溫度控制,都能通過系統精準把控,避免了人為操作誤差導致的安全隱患。
“智能改造不是簡單的設備更新,而是生產模式的系統性重構。”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以防控系統性安全風險為重點,全力推動企業對生產車間、控制系統、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實施自動化改造升級,實現了高危崗位“人機分離”、關鍵操作“自動調控”、生產流程“全程可視”,為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安全動能。 本網記者 俞慧娟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