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讓我輕松找到了心儀的工作。”29日,22歲的吳佳麗談及不久前入職南通耀涵服飾有限公司面料開發崗位,充滿感激。
去年大學畢業的吳佳麗,求職之路一度并不順利。今年3月,她在崇川經濟開發區萬科城市之光菜市場買菜時,被入口處張貼的招聘信息吸引。“大概有十幾條招聘信息和政策宣傳,其中南通耀涵服飾的面料開發崗位與我的專業比較對口,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企業電話。”吳佳麗回憶道,經過面試,她一周后便成功上崗。
吳佳麗的順利就業,是崇川經濟開發區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精準連接居民需求與企業用工的成功實踐。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近年來,三橋社區城市化進程較快,不少企業紛紛落戶。與此同時,社區內常住人口達到了6000人,其中不乏殘疾人、低收入人員、連續失業一年以上、應屆大學生等在內的五類就業困難人員。去年底,社區謀劃成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由社區黨委書記任站長,旨在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同時促進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為實現就業需求與崗位信息精準匹配,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走訪轄區企業、收集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創新打造生活場景“職達”,讓就業信息觸手可及。
“我們設立了‘鮮鄰職達’‘就業職達’‘溝通職達’‘食光職達’四個實景情境服務點,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三橋社區黨委書記李菊紅介紹,“鮮鄰職達”點位,位于萬科城市之光菜市場入口處,在宣傳欄張貼“招聘信息”“崗位二維碼”,把社保政策、崗位信息嵌入居民煙火生活的日常;“就業職達”點位,位于社區公共服務大廳,有各種宣傳單頁、靈活多用的面試間、查詢政策的硬件設施,還有社保專員精準提供各類咨詢服務,是精準幫扶的“中樞”;“溝通職達”點位,位于社區創就業會客廳,引入了崇川區常青退休再就業服務社、搭把手志愿服務隊兩家社會組織,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勞資糾紛調解等多元化服務,滿足群眾全鏈條就業需求;“食光職達”點位,位于三橋社區食堂內,食堂大屏可滾動播放轄區內的企業招聘信息,讓居民就餐間隙也能尋覓心儀崗位。
此外,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還整合泰科電子、富金森科技等N家重點企業資源,聯動東部智谷、京源睿谷、城光里商業街三大產業、商業集聚區,定期舉辦招聘會。
半年多來,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鏈接崗位3600余個,300余人達成就業意向,也為企業發展注入了人才動能。南通大地電氣專注汽車連接器的研發與生產,今年4月新廠房竣工投產后,有兩三百人的用工缺口,三橋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在走訪中了解到企業的這一需求后,及時將招聘信息通過招聘會和實景情境服務點進行多渠道發布,如今,企業的用工需求基本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的助力下,三橋社區還走出了一條“創業帶就業”的新路徑。失地農民趙勇想要創辦社區食堂,服務站不僅協助他以優惠價格租賃到旺鋪,還在裝修設計、面點師篩選、試營業安排等方面提供了寶貴建議。而社區食堂開業后,又成功帶動了10多名居民就業。
以“小站點”撬動民生“大幸福”。2023年,江蘇省啟動“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崇川區秉持“站點靠著困難群眾建,服務跟著實際需求走”的建站理念,有效融合社區基層治理功能、黨群服務中心共享服務場所以及商圈、零工驛站、移動網點、物流園等資源,探索多元建站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崇川特色的就業服務之路。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17個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并升級打造了三橋社區、三角橋社區等4個特色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累計幫扶12418名五類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