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 繆凡 顧一磊 記者 趙勇進)7月18日,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在上海大劇院迎來首演。演出開頭的旁白字幕兩次提及“海安”和“蘇中七戰七捷”,劇中很多元素體現海安地域文化、紅色基因。
芭蕾舞劇《百合花》取材于著名作家茹志鵑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她的女兒、著名作家王安憶改編,南通市委宣傳部、海安市委宣傳部參與創投,故事發生地就在海安。
小說《百合花》里所寫的戰斗,是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之一,時間地點都真實。茹志鵑生前曾回憶,總攻海安戰斗的時間,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時候,她在總攻團的前線包扎所里做戰勤工作。她到包扎所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去借被子。那場景就是她小說中描寫的情景,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來越亮,戰斗打響了。
從海安生長的“百合花”深植本土基因。劇中場景多次融入海安地域特色。為凸顯“紡織之鄉”的底蘊,舞劇巧妙植入紡織場景,新媳婦家中的紡車成為重要道具,舞美設計將傳統扎染工藝與芭蕾美學深度融合……這些細節讓熟悉海安風土人情的觀眾倍感親切。
芭蕾舞劇《百合花》創作組曾多次赴海安采風,從當地百姓的講述中,不斷汲取創作靈感。首演中,海安群眾“支援前線”的史實融入劇情——母親連夜為戰士送布鞋的橋段,便源自海安民間“一針一線寄深情”的真實記載,這讓紅色記憶有了具體的落腳點。
作曲家采用老式織布機的“咔嗒”聲作為節拍,與交響樂融合,旋律交織,觀眾仿佛“聽見”千絲萬縷中凝結的軍民魚水情。
2023年,王安憶曾隨創作組赴海安采風。“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里,還陳列著我母親的照片和小說《百合花》的連環畫。”當時,王安憶對采訪她的記者說,海安這座城市除了給予她創作靈感,還帶給她滿滿的感動。
芭蕾舞劇《百合花》是母女兩代作家的筆墨“對話”,也是一場跨越近70年的藝術交流,紅色基因在足尖舞蹈的演繹下綿延生輝。“那床印著百合花紋的被子從亮堂的農家被帶到灰暗的戰場,一明一暗間,把‘軍民魚水情’說得比臺詞還清楚。”演出結束后,王安憶說,首演,期盼許久,特別激動。
劇中“借被子”的詼諧段落與“戰場訣別”的悲情場景形成強烈反差,讓現場氣氛幾度起伏。“前一秒還在為通信員的羞澀會心一笑,后一秒就被戰火里的悲壯戳中淚點。”觀眾宋先生說。觀眾嚴笑然則被舞蹈語言打動:“平時看芭蕾總覺得距離很遠,但今天看了特別震撼,足尖跳躍帶著一股勁兒,讓人揪心。”
首演座無虛席,觀眾的情緒始終與舞臺上的足尖跳躍同頻共振。當最后一幕“百合花”意象在舞臺中央綻放時,臺下掌聲如潮,不少觀眾紅了眼眶。
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將于10月11日至12日在海安大劇院上演,王安憶獲悉后欣喜地說:“真沒想到,母親的作品會以這樣的方式重返那片紅色土地。”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