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杰 王曉燕
數字化浪潮席卷高等教育領域,法學教育亦迎來深刻變革。《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和教育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等政策文件相繼發布,為數字化時代法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提出“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要求,為下一步法學教育改革深化明確了重點。“數字+實踐”成為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地方綜合性大學作為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其法學實踐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已非選擇題,而成為一道必答題。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緊緊圍繞法律職業能力培養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改革成效,但是在數字化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法學實踐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痛點。其一,“重術輕德”現象猶存。在就業壓力驅動下,法律職業技能訓練備受重視,而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與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在實踐環節常被弱化,未能實現德法兼修的深層融合。其二,實踐環節碎片化明顯。傳統實踐多依賴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單一形式,內容相對割裂,未能串聯法律實務全流程,學生難以構建系統法律思維框架。其三,協同育人機制不暢。校內教師精于理論卻疏于實務,校外導師經驗豐富卻欠缺教學系統性,兩者協作松散,指導質量多依賴個體經驗,整體效能受限。其四,法學教學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手段、資源配置等偏向傳統模式,尚無法滿足新時代法治人才需求。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破解這些結構性難題提供了新路徑。其意義遠不止于工具革新,更在于能夠重塑與賦能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打造“德法兼修”的浸潤場域。依托數字化平臺,可高效整合線上優質思政資源與豐富實踐案例庫,實現思政元素與法律實務技能的“無縫鏈接”。例如,在分析虛擬仿真案件時,同步嵌入對職業倫理抉擇的討論,使價值引領如鹽入水般融入技能訓練全過程,確保法治人才的政治底色與專業能力同步鍛造。構建“虛實貫通”的全景實踐。虛擬仿真技術(VR/AR)與線上平臺打破了物理時空局限。通過構建覆蓋“公安偵查、檢察起訴、法院審判、仲裁調解”等全流程、多領域的法律實務虛擬平臺,學生得以在高度仿真的環境中反復演練復雜業務。這不僅彌合了線下實習崗位單一的不足,更使碎片化實踐躍升為體系化、規范化的能力養成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接近實戰的沉浸式訓練環境。建立“協同聯動”的智慧機制。信息化手段為彌合校內外師資鴻溝架設橋梁。通過在線實踐管理平臺,可實現實踐目標的統一設定、過程的實時跟蹤、學生表現的動態評估以及校內外導師的協同指導與考核。這種“組織型開放”模式,推動封閉、分散的實踐教學向標準化、團隊化的協作指導轉變,極大提升了指導的規范性與實效性。
地方綜合性大學法治人才培養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在地性、實踐性和靈活性是其主要表征。在數字化浪潮沖擊下,地方綜合性大學推進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法學實踐教學數字化轉型,需著力推動“三重創新”。
理念創新,堅守“立德、厚基、創新”培養思路不動搖。在實踐教學頂層設計中錨定數字化改革方向,以崇尚道德修養、強化專業基礎、融合數字技術為內核,系統布局實踐平臺建設、教法革新與團隊升級,確保思政教育、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以數字化路徑三位一體協同推進。
平臺創新,建設數字化“全流程綜合虛擬實踐中心”。整合國家級、省級虛擬實驗資源與校本特色,建設功能強大的數字化樞紐。該中心應囊括虛擬教學展示、仿真實驗實訓、創新創業模擬等核心模塊,形成技術融合、情境多元、自主探究為特色的實踐教學新生態,為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成長提供堅實支撐。
機制創新,構建“雙循環協同”實踐教學新體系。一方面,通過“外循環”機制,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司法機關、律所等多方優質實踐導師資源,打造“分布式”高水平指導團隊;另一方面,依托“內循環”機制,以數字平臺為紐帶,推動校內教師組建跨學科、有組織的實踐教學指導團隊。內外協同,實現由“個人經驗主導”向“有組織的高質量指導”的根本轉變。
法學教育關乎法治中國建設的根基。地方綜合性大學應當勇立數字化潮頭,以理念革新為先導,以平臺賦能為支撐,以機制協同為保障,徹底打通法學理論與實踐應用間的壁壘。唯有如此,方能鍛造出兼具堅定理想信念、深厚專業素養與卓越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活水,在法治軌道上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根基。(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數字化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號2023JSJG477,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法律實務全流程綜合虛擬仿真平臺》、項目號2210033711318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法學院)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