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近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來通出席全國農田建設現場會并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普查等工作。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只有耕地面積和質量得到保障,糧食安全才有保障。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89萬畝、同比增長0.3%;糧食單產395公斤/畝、同比增長1.3%,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實現高位增產。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來之不易,從中就能發現,耕地面積的增加、耕地質量的提升,是糧食穩產豐產的關鍵所在。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18億畝的耕地紅線,是14億多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最根本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實施了一系列“長牙齒”的硬舉措,守牢了耕地紅線,為糧食連年豐產提供了基礎支撐。從出臺《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到《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從出臺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到推動耕地保護立法進程……這一系列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耕地的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有力保障了耕地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實踐證明,加強農田建設,不僅要保證數量,更要保障質量,讓農田始終保證是良田。
飯從糧來,糧從地出。守好“責任田”,首先就是要始終繃緊耕地保護這根弦。一方面,守好守牢耕地紅線。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在穩住糧食總量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布局,推動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實現“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另一方面,持續提升市民節約意識。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通過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持續推進“光盤行動”,讓每一位市民珍惜糧食,切實從源頭上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技可以更好地改變生活。守好“責任田”,要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持續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本次全國會議為契機,抓緊抓實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持續在田塊平整、溝渠相連、土壤改良等方面下功夫,切實讓每一塊耕地都成為良田。同時,要持續提升機械化、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強化農業機械裝備的精準度,提高糧食加工中心、烘干中心等全鏈條水平,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護好耕地,就是守住我們的命根子。只有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耕地,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用好用足每一寸土地,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才能真正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