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在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睹史院村村史館的“食未潮汐”社員餐廳迎來試營業,吸引了不少饕餮食客。在這里,游客既能享受采摘的樂趣,享用火鍋、燒烤等美食,又能認領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種下希望,收獲美好。54歲的張阿姨和62歲的李阿姨是住在附近的老鄰居,每晚都會相約在“漫漁灣”散步。談及“漫漁灣”,她們的臉上滿是自豪:“這里景色美如畫,還有不少年輕人開的特色小店,每次來散步都覺得心情特別好!這次‘食未潮汐’開業,我們又多了個好去處。”
石港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可以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發掘文化產業動能,構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石港鎮以文化為魂,通過激活文化產業、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內涵,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點帶旅游”到“全域旅游”,實現農文旅多元融合
“聽朋友說,這邊有‘老男孩大咖Show’鄉村音樂會,喝著醇香的咖啡,聽著美妙的音樂,那才是真正的享受。”在石港鎮睹史院村老男孩咖啡屋,市民王女士對“老男孩大咖Show”鄉村音樂會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老男孩大咖Show”是今年石港鎮黨委、政府重點打造的一項文化品牌,定期在老男孩咖啡屋,通過音樂、脫口秀、街舞等多種形式呈現,吸引更多游客走進石港、了解石港、愛上石港。
近年來,石港以文化為紐帶,深化推進“農業+文旅+生態”多元融合,讓鄉村以“土”為根基,充分挖掘豐富的鄉土資源、人文資源、旅游資源,深入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以旅游產業興旺帶動特色田園建設。
依托千年古鎮底蘊,石港以“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為原則,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性開發。通過修復接官亭、廣濟橋等古跡,打造石港京劇墻、百福照壁等網紅打卡點,讓老街“筋骨”重現生機。如今,西大街已成為集28處人文景點、6大非遺體驗區于一體的“活態博物館”,年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文化IP價值持續釋放。
在睹史院村,“醉花田”綠植迷宮、占地75公頃的“老家菜地”、圣耕園農業科普研學基地等鄉村旅游項目先后落地,綿延15公里的漁灣水道串起了農文旅“珍珠鏈”。新引進的半畝茶室、花花女士海派餐廳目前正在緊張裝修,預計9月對外開放。這條農文旅線路,將有效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通過新業態與旅游相結合,積極推動睹史院鄉村經濟的發展。2024年,睹史院村集體可支配收入11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萬元,今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150萬元。
今年,石港還通過舉辦農創市集、歡樂跑、“老男孩大咖Show”鄉村音樂會等活動,實現了“文化引流—消費轉化—產業升級”閉環。
“目前,石港正在全面推進‘富港生態路片區’建設,以富港生態路為軸線,串聯九里蘭亭、西大街、漁灣水鄉風景區、四港村生態休閑區等重要節點,構建‘全域旅游藍圖’。”石港鎮黨委書記王冬說。
從“非遺傳承”到“規上企業”,文化產業布局不斷完善
6月8日,法國奢侈品牌DIOR2025年秋冬新品發布登陸上海,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在這場時尚盛典背后,閃耀著石港規上文化企業南通安士通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的身影。
為了此次DIOR盛典的精彩呈現,安士通從5月初開始就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準備階段。場景搭建、氛圍布景、燈光音響……每個細節都與品牌方溝通研討,并在展會現場嚴格把控全流程,完成了物料運輸、現場搭建、工藝把控、流程規劃等多項任務,以匠心品質助力此次視覺盛宴的圓滿落幕。
安士通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以提供企業展覽服務,從事文化藝術業為主的企業,公司有著豐富的海內外展會操作經驗,足跡遍布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個海內外地區,承辦了LV、香奈兒、GUCCI、寶格麗等國際知名品牌活動近150場。2024年,該公司年效益4000萬元。
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產業是載體。石港鎮立足本土特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推動非遺工坊、生態旅游等文化產業業態蓬勃發展。
走進石港鎮西大街,這條古色古香的老街上,既有新中腐乳、四毛印糕等美食,又有精雕細琢的禾村居紅木竹藝雕刻、充滿國風雅韻的“繚綾念”香云紗服飾,還有復古續建的接官亭及丁家巷、顏家巷、胡家巷等古跡。石板路、石灰墻、磚木瓦房,蔓藤攀爬在墻頭……漫步在西大街,處處是古色古香的氣息,充滿了厚重的人文底蘊。點綴其中的石港童謠、京劇墻、玫瑰花等網紅打卡點,讓西大街在古樸莊重中透出一絲活潑俏皮。
連日來,位于石港科技產業園的江蘇億臻高端酒店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酒店建成后將集住宿、餐飲、會議、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并引入國際先進的酒店管理模式和服務理念,極大提升石港的城鎮品位和服務水平。該項目的落地開工,是石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將為該鎮文化產業發展增添新的動能。預計2026年12月對外營業。
從“鄉愁記憶”到“文化煥新”,豐富古鎮文化內涵
在石港,文化傳承與創新正書寫著生動的時代篇章。夏日的清晨,禾村居里一片寂靜,只聽一聲聲刻刀雕刻的聲音,木雕非遺傳承人趙新成手握刻刀在竹筒上刻下一道道魚鱗紋;午后,任建娥書法工作室里墨香氤氳,她正沉浸于書法的海洋;南通市集郵協會石港鎮分會深挖本土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集郵品牌,讓“小郵票”成為傳播石港故事、助力“文化興鎮”的大舞臺。
非遺傳承在這里不再是靜態展示。石港圖書館推出“非遺小課堂”系列活動,邀請了轄區內各年齡段的孩子參與其中,以多元形式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為他們打造“家門口的文化課”;施志淮名師工作室指導的學員連續10年,每年南通美術專業考試通過率均為100%……“新中腐乳正在規劃建設集產品展示、社會實踐于一體的展廳,激發青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尊重,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遺。預計展廳9月底對外開放。”江蘇新中釀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志堅說。
文化振興不僅在于傳承,更在于滋養人心。以文博苑為中心,石港鎮重點打造了家門口的“文化客廳”志愿服務項目,建成農家書屋、文化游園、鄉村舞臺、文化禮堂等一批“小而優”的文化空間,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公益觀影、耕讀文化節、廣場舞大賽等一場場群眾惠民文化活動。同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組建“小巷管家”志愿隊,創新“京劇+理論”宣講模式,讓黨的政策融入鄉音鄉戲。廣濟橋社區通過“文明積分”“書記茶室”等機制,激發居民參與治理熱情,累計開展民俗活動140余場,惠及群眾8000余人次。
從老字號的數字化轉型,到農文旅的產業鏈延伸,再到文明新風的滋養,石港這座千年古鎮正以文化為支點,撬動全域發展的無限可能。“如今的石港,文化記憶正在轉化為發展動能,繪就‘產業興、百姓富、鄉風淳’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石港鎮黨委書記王冬表示,這座千年古鎮將繼續擦亮“生態水鄉·人文石港”的金字招牌,讓文化名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
作者:徐愛銀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