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孩子一直有聯系,有一個前幾天還給我寫了信。”田漢華邊說邊從臥室里拿出一封從云南剛寄來的信。
信是一個叫小盛的孩子寄來的。“已經上大二了,有些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問問我。”說著小盛的老家和學校,田漢華就像是在說自家孩子一樣。
退伍返鄉、自主創業,田漢華一直沒忘照顧烈士父母、投身公益事業,如今仍資助著4名大學生。收到信的當晚,他就給小盛回了電話,聊了很久:“孩子遇到困惑時,能想到我,我也很高興。”
四十年如一日,替戰友盡孝
1982年10月,17歲的田漢華入伍。兩年后,他和三百多名如東戰友,隨部隊奔赴云南老山前線,臨上陣前大家相約“如果我光榮犧牲了,一定要幫我照顧好父母”。1985年2月11日,攻打“140高地”之戰中,有26名戰友倒在沖鋒路上。
1986年10月,田漢華光榮退伍。替犧牲戰友盡孝,返鄉之日起,他和戰友們一直堅守著戰時的承諾,奔走在如東各個鄉鎮,以“如東籍老山戰友群體”的名義開啟了漫長的孝心之旅。
四十年來,逢年過節,他們總是早早準備好禮物,登門陪烈士父母吃團圓飯、過團圓節;烈士親屬生病住院,他們忙前忙后,悉心照料;老人整壽,他們一起送壽面、切蛋糕、辦酒宴;老人去世,他們幫忙料理后事……田漢華還召集戰友,帶著烈士父母前往云南追尋兒子足跡,同時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感受國家的強盛。
“物質上國家對烈士父母照顧得很好,我們更多的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陪伴。”田漢華和戰友盧德榮一家走得比較近,“他的媽媽,我從喊阿姨、喊‘盧媽媽’,到現在直接喊媽媽,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從起初的18名烈士、36個父母,到現在只有10位老人健在,“中國好人”們的善舉還在繼續,“有位烈士的母親馬上100歲了,我們已經約好了要去給她祝壽”。
心系社會,扶貧幫困顯擔當
退伍返鄉時,田漢華剛剛二十出頭,敢想敢干的他,與人合伙申領到如東縣第一輛客運中巴車營運執照,往返南通和如東。后來,他開過超市、干過加油站,也販賣過水泥、承包過工程……靠著勤勞的雙手,帶領戰友和鄉親們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
戰友們在生活或創業中遇到困難時,總會想到田漢華。一位戰友創辦公司時資金不足,田漢華就以自家資產向銀行抵押貸款近800萬元,又以個人信譽向朋友借款,先后籌集近1600萬元。其他戰友創業時,田漢華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主動幫助他們拓展業務。
“這些年我也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要懂得感恩,回饋社會。”田漢華說。每年“八一”前后,他堅持在全縣范圍內選定5位困難退役軍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扶。為確保這一愛心事業能持續下去,他特地在縣紅十字會設立了基金,提前存入款項。
對于社會上的困難群體,田漢華也竭盡所能:向市、縣兩級慈善總會捐款,堅持了十多年;建軍節、春節等節日,主動慰問烈士親屬和敬老院的老人;出資30多萬元,先后資助了70多名學生考上大學,還有2人讀研深造……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田漢華用于各類公益慈善活動的費用超過300萬元。
解矛盾促和諧,傳紅色基因
退役不褪色。這些年,田漢華始終堅守軍人初心。在駐如部隊的軍營里,在新兵出發的行列中,他常常與新兵們講傳統、談理想、話人生,鼓勵他們刻苦訓練,報效祖國;走進如東的各中小學校、機關單位,他先后作了100多場愛國主義教育講座。
老家所在的村,也常請他回去,為發展經濟、破解難題建言獻策;鄰里有了矛盾解決不了,也會找到他。有一回,兩戶人家因為搭建廚房的事情鬧僵了,村干部做了幾次工作不見效果。田漢華“臨危受命”,仔細了解兩家人的真實想法,“其實也沒啥實質性矛盾,就是可能平時比較計較,搭個棚子、曬個稻子,稍微過了點界就要念叨”。后來,田漢華帶著當事人登門,事情當面說開了也就過了。
這些年,田漢華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模范退役軍人、南通市首屆最美退役軍人、南通市雙擁先進個人,在退伍老兵中也有了一定影響力,大家遇到什么問題,都愿意找他聊聊。最近,如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正在物色場地,準備打造一間“老兵活動室”,給田漢華和老兵們聊天談心提供個固定的場所。
記者 何家玉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