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種地,有人會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在地里揮汗如雨的場景。然而,在位于如東新店鎮的如東永洋家庭農場,“95后”農場負責人蔣楊靠著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操控著辦公室里的數字農業軟件平臺,管理起農場近2萬畝良田,借助屏幕上的“田管圖”,為農田裝上智慧大腦,實現從栽種到采收精準作業。
“新型托管模式依托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耕、種、管、收、貯存以及加工全流程管理。眼下正是小麥赤霉病的高發階段,可以根據系統提供的病蟲害監測預警,查看每塊地的麥子狀況。”說話間,蔣楊操作著數字農業軟件平臺,所有地塊的情況一“幕”了然。“每塊地都有負責人,接收到系統反饋的信息后,負責人會及時對作物進行管護。比如祝套村的這片麥地,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赤霉病的打藥作業。”他指著電子屏幕中的一塊田地介紹道。
2019年從揚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后,蔣楊在上海從事船舶相關的工作。提及創業的緣由,他回憶道:“那時候,看到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我意識到發展機遇來了。”蔣楊果斷放棄了上海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如東,成為一名“新農人”。
起初,習慣靠經驗種地的種植戶們對蔣楊的“數字農田”并不認可,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他。面對質疑聲,蔣楊沒有退縮,他想“用事實說話”。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在新店鎮月池村、祝套村、深河村流轉土地7000畝,從一塊塊荒地逐步深翻,采用寬幅溝播,通過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飛防、聯合收割機收獲等模式,很快就獲得了豐產豐收。大家開始相信“在電腦上能種地”。
70多歲的祝新明是如東永洋家庭農場祝套片區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以往麥收夏播時,種植戶們都忙得腳不沾地。而今,不管農活多忙,有科技型“新農人”在“數字農田”大展身手,他也跟著享起了清閑。“以前打藥施肥是藥桶‘肩上背’,一人一天頂多能干40畝地,現在是無人機‘天上飛’,輕輕松松就能解決幾百畝。”提起這些變化,祝新明有說不完的話,“有了機器‘幫襯’,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精準度,省時又省力。”
“田塊集中連片,智能化程度高,有一定的防災減災能力,這樣種地不僅不費力,而且能賺錢。”從昔日的“鎬鋤鐮犁”到今日的地上攝像頭、地下傳感器、空中無人機……蔣楊對這些“神器”如數家珍,但他依然認為:“前輩們在莊稼地里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寶貴的,值得我學習借鑒。”作為萬畝“數字大田”的主人,蔣楊一直謙虛地向“老農人”學習,將好經驗融入平臺,促進糧食生產高產穩產、連年增收,讓土地進一步“生金”。
從“農業菜鳥”到“行家里手”,蔣楊不僅玩轉各種先進設備,還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在他看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短短幾年時間,如東永洋家庭農場直接帶動周邊農戶2000戶,輻射農田約4萬畝。“我們采用優糧優購模式,將優良的種子品種和耕種技術帶給周邊農戶,再以每噸高出市場價100元的價格向他們收購糧食。”
蔣楊始終堅信農業天地廣闊、農村大有可為,提及接下來的發展,他表示,將不斷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產量方面,我們力爭明年水稻達到每畝1300斤,小麥達到每畝1100斤。質量方面,爭取水稻食味值達到83以上,后續還會推進富硒大米以及低GI控糖大米的研究。”
通訊員 楊丹 吳文軍
記者 徐書影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