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朱暉斌 彭軍君)昨天下午,萬里長江第一隧——海太長江隧道清潔能源供電工程風電并網,標志著全球首條全壽命周期“零碳隧道”取得實質性建設進展。
交通和能源行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海太長江隧道北接南通海門,南連蘇州太倉、常熟,是南通打造“八龍過江”交通格局中的第五條過江通道。隧道長11185米,是目前在建世界最長、國內斷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構隧道,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隧”。
海門濱江臨海,具備風電等清潔能源應用的條件,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依托海太長江隧道的開工建設,會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錢七虎院士,提出把海太長江隧道建設成全球首條“零碳隧道”的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及“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環保理念。
在海門江心沙農場上,江風吹過,白色風力發電機葉片緩緩轉動(如圖 許叢軍攝),源源不竭的電流經過電能質量處理裝置,輸入電網后,用于海太隧道工程建設期施工臨時用電。該項目創新采用風、光、儲一體化清潔能源供電系統。其中,作為主力電源,風電項目位于海門區江心沙農場內,裝機容量9兆瓦,安裝2臺單機容量為4.5兆瓦、葉輪直徑191米的風力發電機組,所發電能優先提供隧道建設期和運營期用電,余電并入江蘇電網,目前風電工程已先行建設完成。此外,后期建設的光伏項目所發電能將優先給服務區、收費站使用;儲能主要配合風電使用。
據統計,整個風光儲項目預計年發電量約為2400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節約標煤920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二氧化碳約2.4萬噸、二氧化硫約720噸,具有明顯的生態環境和節能減排效益。
?鏈 接
“零碳隧道”是指讓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隧道“建、管、養、運、服”全壽命周期,通過理論、技術、裝備、管理等科技創新手段,在建設期減少化石能源使用,極大限度減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在運營期通過清潔能源、污染處置等方式,實現碳中和,并通過碳抵消碳補償等手段,實現隧道全壽命周期近零碳排放目標。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