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家山羊病了,在農業科學類書籍里找到了治療方法;一些學生來這里學習朗誦,在“村晚”演出中博得滿堂彩;書法練習、歌舞教學等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綠樹掩映中的北京市延慶區大榆樹鎮高廟屯村村委會大院圖書室,面積不到100平方米。這里既能“塑造良好鄉風家風”,又是“培養孩子的第二課堂”。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孕育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理念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闊步邁向鄉村全面振興的今天,農家書屋遍地開花,鄉村閱讀蔚然成風,是耕讀文化與時俱進的豐富與發展,讓中華農耕文明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彌漫鄉村的“書香氣”,升騰一幅向善向上、勵志詩意的田園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新時代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深入持久地推進全民閱讀,一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給農村群眾創造閱讀條件和便利,一邊提供更多優質、實用書籍,確保閱讀質量、提高閱讀品位、改善閱讀體驗,鄉村閱讀在經費投入、設施布局、活動安排等方面享受越來越多的利好。目前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約60萬家,配送圖書超過13億冊。書香鄉村建設契合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涵養了鄉風文明、促進了耕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新時代鄉村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半榻暮云推枕臥,一犁春雨挾書耕。”閱讀既陶冶情操,也汲取力量,是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打開方式”。53歲的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居民王新華通過網絡直播給自家的臘肉廠帶貨,一年營業額漲到了近600萬元,如今已經成為擁有十多萬粉絲的電商人,“很多直播術語、拍攝技巧、剪輯方法都是通過學習鎮里分發的培訓手冊獲得的。”閱讀是自我成長、自我進步、自我提升,鄉村“書香氣”賦能幸福人生,類似這樣的事例現實中可謂司空見慣。在鄉村推廣閱讀、傳遞書香,人們盼望的不僅是書本的流動、書屋的開放,更是希冀由此帶動鄉村生活提質升級,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編織更美現代“耕讀圖”。
“村村有書屋,戶戶飄書香。”信息化風起云涌,數字化如火如荼,日益完善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較為低廉的網絡資費讓數字閱讀平臺、智慧書屋等“云服務”漸成鄉村閱讀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全民閱讀在農村的主陣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大平臺,農家書屋從建在農民“家門口”,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到順應數字化潮流“上云端”,進一步打通“最后一米”,匯集政策解讀、農技指導、致富經驗等豐富閱讀資源,更新更及時、閱讀更方便,成為鄉村群眾“精神糧倉”、鄉風文明“書香驛站”、鄉村振興“文化地標”和書香中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周蒙)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