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構建服務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享有更多學習的機會、豐富便捷的學習資源、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路徑,是反映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生態指標,更是南通“一樞紐五城市” 建設框架中“宜居宜業幸福城市”的應有之義。
一、強基固本,構建“處處可學”的線下學習支持服務網絡
在南通經濟過萬億和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百姓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加豐富,對興趣類、活動類知識的學習愿望越加突出。用完善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為市民就近提供喜聞樂見的學習資源和便捷服務,讓市民在閑暇之余有處可學,成為新時期一項較為迫切的民生工程。作為從事終身教育的主力軍,南通開放大學(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合署)充分發揮社區教育資源統籌協調職能,組建了由市級社區大學、縣級社區學院、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和村(社區)居民學校構成的四級網絡體系,貼近群眾、服務基層,為廣大市民開設了多元化生活化的閑暇教育課程,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持續激發社區居民的學習熱情。社區教育四級網絡有力支撐了終身學習的線下實體教學,社區教育支持服務的知曉度、參與度認可度不斷提高,“處處可學”的框架體系初具規模。
二、提質增效,搭建“時時能學”的線上信息化資源發布平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接收終端產品的普及,群眾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加個性化和網絡化。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教育信息化推動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更好地服務全民個性化學習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南通教育對時代的有力回應。南通開放大學作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系統化辦學的新型學校,致力于探索數字化學習共同體建設,持續推動數字學習惠民工程。組織全市社區教育辦學單位,以師資庫和特色資源建設為抓手,重點開發具有南通區域特色、鄉土氣息和城市文化的數字化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共享共融。“南通終身學習網”和“樂學南通”微信客戶端相繼開通,擴大了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縮小了城鄉教育資源分配的差距,“時時能學”的網上平臺廣為應用,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
三、培塑特色,營建“人人皆學”的全民終身學習氛圍
全市社區教育網絡堅持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己任,著力進行終身學習的宣傳、發動和引導,鼓勵居民廣泛參與。南通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正著力打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學習型城市南通實驗點項目,開展一批有關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的專項研究。對接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新要求,學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支持鄉村振興項目縱深推進;針對不同群體興辦了“輔警學院”“老干部學習基地”“陽光學院”等一批特色學院;在全市開展了社區教育“品特工程”(一縣一品牌,一鎮一特色)。共建共享的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學習型社會創建的南通樣板,“人人皆學”氛圍越加濃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站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南通教育更應主動作為,彰顯為民情懷,將服務宜居宜業幸福城市建設作為全市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教育服務遍布通城、惠及萬家,讓學習成為生活習慣、溫暖人心,把服務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打造成南通教育更加靚麗的嶄新名片。
(作者系南通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