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賽的評委們。 記者周 權 攝 ?“Start(開始)!” “Time is up(時間到了)!”……22日,這樣的聲音在南通大飯店長城廳的第七屆華賽評選現場此起彼伏。作為一項國際性的大型新聞攝影比賽,華賽的評委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攝影家、資深媒體人。自21日以來,來自中、美、日、英、澳等國的13位中外評委從早到晚,進行著緊張忙碌的評審工作,現場充滿著濃郁的學術氛圍。 “7票準入”,5秒“定生死” 本屆華賽設日常生活類新聞、戰爭災難類新聞、非戰爭災難類重大新聞、經濟及科技類新聞、自然及環保類新聞、文化藝術與娛樂類新聞、體育類新聞、新聞人物8個參賽類別,共收到來自70多個國家的3萬多幅攝影作品。經過篩選,已有7314幅作品參評。 “社會生活類新聞攝影作品是歷年華賽參評作品中最多的,這次也不例外。”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胡穎透露。昨天下午,在華賽評選現場,只見13位評委一字排開,面向大屏幕而坐,逐一觀看社會生活類的每幅照片,每次觀看40張左右,然后再逐一點擊細致欣賞,5秒鐘時間內投票,超過7票者通過首輪評委會篩選,不限數量。“一輪、兩輪、三輪……每個類別的照片都要經過幾輪篩選,我們一定要挑選出最好的作品。”美國評委弗蘭克·福爾維爾認為,這是一場非常公正的評選。 熄燈觀賞圖片,現場安靜有序,中外評委們工作的認真態度,讓在場的所有媒體記者都十分感動。整個投票過程公開透明,所有評委均采用投票器進行電子投票,而每幅參評照片均隱去了作者姓名和國籍。 在本屆華賽的工作手冊上,記者注意到,評委們每天的工作時間為上午9點半至11點半,下午1點半至5點。而實際上,他們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昨天下午,評委們加班到6點10分,晚上吃過簡單的自助餐后,7點又開始投入了“晚間戰斗”。 有爭議可復議,“救圖”如救火 進入華賽評選現場觀摩,是一次寶貴的攝影文化學習機會。尤其是一些來自國內外一流攝影師的作品,常常讓人眼前一亮,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印度比哈爾,一個9歲的小女孩在磚廠工作,并照顧年紀更小的孩子,他們面臨著性侵犯和虐待,但為了生存,他們別無選擇……照片《失去的純真》中,一位小姑娘抱著更年幼的嬰兒無助的眼神,打動了在場很多評委,順利通過了首輪篩選。又到一年退伍時,一群老兵們戴著紅花依依不舍地離開戰友,登上歸途的列車,隔著玻璃,他們的淚光閃爍……照片《依依惜別情意濃》,將那份戰友間的珍貴情誼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獲得了眾多評委的投票認可。 討論,是為了更好地評判,不讓一些有瑕疵的作品“混”進來,更不讓一些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從大伙的“眼皮”底下溜走。對于一些有爭議,或者持有不同意見的照片,評委還有權提出復議。“有些圖片說明本身未能說明照片的實質性問題”,“我認為應更注重照片背后的力量”、“這張照片很有創意,應該留下”……當天下午,來自中國臺灣的評委莊靈就“搶救”了一張名為《取水路上》的照片,在他看來,這張照片通過一老一少挑水的場景,生動傳達云南缺水這一新聞,富有新意。 正如一位評委所說,每一次投票都是一次嚴謹的抉擇,必須慎而又慎!而“救活”一張照片,那種成就感比什么都強! 熱烈的交流,滿滿的收獲 短暫的茶歇,是中外評委們交流業務的好機會。昨天,來自日本的攝影家管洋志還特地帶來了他最新的攝影畫冊,作為送給其他評委的禮物。“這次日本大地震,很感謝貴國給予的無私援助,我代表日本民眾誠摯地感謝大家,我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19日的華賽開評儀式上,管洋志還特地上臺向在場的中國攝影家致謝。作為中國文化的愛好者,管洋志還多次前往云南采風,大贊中國的美好風光。 “能欣賞到大量令人驚訝的美麗照片和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十分榮幸。”來自法國的女評委納迪亞·班查拉爾激動地說。首次擔任華賽評委的比利時攝影家柯特·溫斯迪蘭德則將自己稱為“很感性的攝影師”,他坦言,看到每一幅照片時,他都會思考自己在這種場景下該如何拍攝,“技術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我并不是經常去注重光線、構圖。當你看到照片后,情不自禁地說‘哇’,我認為這就是一張好的照片!” “華賽舉辦了7年,每年越辦越好,國外的評委也都更愿意來了。”胡穎透露,從第一屆的1000多名作者20000多幅投稿作品到第七屆的3000多名作者3.8萬幅,這個數字的變化就是華賽影響力的很好佐證。從上一屆華賽起,年度新聞照片大獎的獎金也從6萬元人民幣提升到10萬元,“這比荷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1萬歐元的獎金還要高呢!” 記者馮啟榕 吳瑩
|